读者来信(118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眼下,新冠疫情反复,苏城中小学非毕业班都还没有开学,学生都居家上网课。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一边要忙于工作,一边还要督促孩子在家学习,容易身心俱疲。
朋友老张作为初一学生的家长,自感焦虑得不行。老张的女儿小妮正值青春叛逆期,啥事儿都爱和家长对着干,如今光是小妮上网课,就能把老张气得头上冒烟。一大早,网课要求学生上早读课,可小妮总起不来,赖在床上露个脸,在手机班级群里打卡签到,就算完事了,人依旧躺在床上,接着睡。万一被老师点名叫到了,小妮也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
老张夫妻俩提醒过,也批评过,可催的次数多了,小妮根本就不听。老张觉得,学校老师上网课不点评、管不住学生,是教学失职和无能。他认为,好老师不仅在线下校园里,就是在家里上网课也要管住学生。比如老师应该多点名,在群里多提问互动;如果谁敢偷懒,就让他/她对着摄像头在大家面前出洋相,看看哪个熊孩子还敢不认真学。
老张把自己的想法和班主任老师聊过,但很明显,班主任并不认同他的看法和建议:做家长的,你自己都管不住自家的孩子,让老师来管更不现实;更何况,一节课老是提你家孩子来互动也不可能啊,一个班级三四十个学生,个别学生自己不愿学也不能带坏别人……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老张心里很是不悦,对着老同学大华吐苦水:为什么老师就不能借鉴其他“好学校”的做法呢?
大华是本地一所声誉颇佳的学校的老师,他立马给老张指了一条出路。
“借读?”老张内心疑惑,不知道是否行得通;不过为了宝贝女儿,还是决定豁出去一试。很快,老张就联系好了区内另一所以严格管理著称的学校,把女儿“送”进了好老师的班级群里。
而一连几天,小妮在原来的班级群里既不签到,也没有退群。每天,班主任忙着转发和统计各种防疫通知和报表,似乎把她忘了。很快,知道老张让小妮“借读”以后,好几位家长纷纷效仿。
“好端端的,老师也没有针对你家孩子。你可想好了,等线下开学后,小妮也必须去借读。”面对原学校负责人的质问,老张还是坚决表态,要为女儿办借读。随后,老张就被班主任踢出了家长群。
(读者 清风吴语)不方便“方便”的尴尬
春日已至,到户外踏青成了很多市民打发休闲时光的好选择,不少人都选择去江边晒太阳,玩水玩沙。到了周末,在长江边的空地上,休闲的人群很快就簇拥而来。有的搭起帐篷,三五人坐在里头打牌;有的搬来烧烤装备,烧起炭火准备烤肉;有的带来遮阳布,划出一片空间休息。更多的是带着各种各样玩沙装备的小孩们,想尽办法寻找乐子,家长们拿着水杯守在旁边,时不时给喂上两口。
游客初到时,四处洋溢着快乐。然而当大家吃饱喝足后,便需要直面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了——上厕所。这片区域虽然位于城市内部,但并没有完善的公共设施,也就没有公共厕所。所以,对就近来这里踏青的市民们而言,如厕的确不方便。小孩子需要“方便”时,有的大人带他们去草丛边解决。男人们则鬼鬼祟祟地走到不远处的几株小树旁,左顾右盼几下后便也能解燃眉之急。最为难的,就是来这里春游的女人们了。经常会看见当阳光正好的时候,很多女性却面带焦急和尴尬,相互打听厕所的位置。然而,此处可容纳成百上千人游玩的地方却并没有厕所来供她们应急。
更让人不悦的是,喜欢跑到树底下玩耍的孩子们,还有那些因内急而冲进草丛里的大人们,时不时会踩上一脚脏东西,在沙滩或草坪上一边拖擦着鞋子,一边骂骂咧咧地向前走去。
为什么没有厕所呢?很多来此的游客通常能给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没有被开发,当然没有厕所。看似答案,其实恰是问题。多年以来,每年春天,游客们都会来此汇聚,当地为什么就不能开发呢?若因财政或规划的原因而导致不能,至少可以在附近修建一些移动公厕供来此消遣春光的市民们应急使用。更何况,建设公共设施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民众出行、生活,群众在哪里,公共设施就应该跟进到哪里。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市民选择其他地方去春游,也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并延续不方便“方便”的现状,而在于当地的市政部门应该本着便民的原则及时跟进去修建或搭建公共厕所。只有如此,方可让市民们放下不方便“方便”的包袱而更加自在、舒畅地在江边享受自然美景带来的惬意。
(读者 李利利)绕行的排污管道
老金最近和儿子闹了点别扭,闹别扭是因为出钱买车的事。本来老金答应过儿子,等村里占地的补偿下来,就凑5万块钱给儿子买辆车,结果等来等去,排污管道开建了,却没有经过老金家的菜地。没占家里的菜地,老金期待中的补偿款也就没了,儿子买车的钱凑不齐,就开始埋怨老金:从小到大没求过他,买车这事答应自己好久了,结果也没如愿。
老金有点郁闷,怪儿子不懂事。后来他又想,也不怪儿子,要怪就怪村委会那帮人,明明排污管道从他家走距离最短,结果拐了弯占了别人家的地。老金沿着绕行的管道走了一圈,发现管道经过的不仅有村主任亲戚家的地,还有村委某工作人员家的地,当然,也经过了普通村民家的地,但不多,就一户。村主任亲戚家和村委工作人员家的地,最早同样是种点菜,后来大概是听说了管道占地的风声,几个月前齐刷刷地种上了果树。占用果林的补偿可比占菜地的补偿高多了,如果不是早知道管道占自家的地,谁会改种果树呢?由此可见,村委某些人以权谋私的小算盘昭然若揭。
盼来盼去的补偿款,最后落入了别人的腰包,老金不服气。不服气的不止老金一家,还有管道直行会获取补偿的其他几户村民。如果只有老金一户,他大概也不敢找村委会理论。如今人多力量大,胆量也大了,大家找村主任理论。村主任装糊涂,说,排污管道怎么走,不是咱村里说了算,村里事先也不知道。修排污管道,那是政府出钱,设计院设计路线。至于怎么设计路线,那是有科学依据的,咱可搞不懂。
老金等村民不服,纷纷上前质问:科学依据?怎么算科学依据,走弯路,多铺设管道,多花钱,这就是科学了?你们不知道管道怎么走,会提前在菜地里种果苗?
村主任无言以对,只好找来设计施工单位的刘经理给村民们解释。刘经理将大家带到施工现场,指着老金家的菜地说,管道从这里走直线到排污站,确实距离最短,占地也相对少一些。但这条直线经过的村民户数多,可能导致的纠纷就多。为了减少纠纷,施工方选择了管道绕行。
如此一说,老金等人还是不服气,刘经理这意思,是我们觉悟不高了?你们咋知道经过我们这几户,导致的纠纷就多了。还有村民提出质疑,既然管道要绕行减少牵涉的村民户数,那为啥非得从村主任亲戚家这边绕,从另一侧绕不行吗?占的户数可是一样多呢。
刘经理哑口无言,最后说出了实话:当初确实有两个绕行施工的方案,我们和村委会沟通过。村委会觉得按照目前这个方案施工更好,村主任亲戚和村委工作人员思想觉悟高,协商补偿的时候阻力肯定会小一些。
(读者 蒋霖) 借读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