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商代青铜重器
作者:陈璐商,1981年湖南省湘潭市九华船形山出土。商代猪尊仅此一件。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动物造型的器物,比如四羊方尊、猪尊、象尊、虎卣、牛觥。这些动物造型的青铜器,少见于同时期的中原和其他地区,却都堪称商周青铜器物中的扛鼎之作。其中象、虎、水牛这三种动物由于只常见于长江流域,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批青铜器属于湖南本地铸造。
1981年年初,湘潭九华公社的朱桂武在盖新房时,挖出这件商代猪尊。经调查,其出土地点位于湘江对面的山坳里,附近没有其他器物,属于窖藏出土。这件猪尊的形象是一只孔武有力的野公猪,猪背上有椭圆形口,腹内可以盛酒。口上有盖,盖在出土时已经残缺,文物专家根据残存情况,将其复原成凤鸟状。
商,2012年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乡出土。磬是一种打击乐器。目前所见的豕形磬数量不多,皆为湖南出土。这件豕磬,其豕鼻上卷,背脊上有5个凹形棱脊下有可供穿绳悬挂的圆孔。豕体表面分布9枚形状一致的乳丁,同时磬身还装饰有云雷纹、鱼鳞纹和漩涡纹。象纹铜铙
商,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出土。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青铜打击乐器,高大厚重,集中出土于湘江流域及周边地区,专家们认为这应是湖南本地制造的一种极具特色的青铜器。铙有自己的演变体系,商代晚期流行的大铙在西周早期继续流行,到西周中期终于被甬钟取代。甬钟具备了后世编钟钟形的基本构成要素。宁乡老粮仓师古寨陆续出土了19件青铜大铙,其中1993年出土了一组9件编铙,证明铙在当时已经被成套使用。
商,1957年湖南省株洲市废铜厂收集。这件提梁卣的器型基本与中原地区同类器物相似,但又带有湖南本地特征,应该是本地模仿中原同类铜器制作的仿造品。其顶盖上的菌状捉首,以及提梁略呈“U”状,两端为龙首,有阴口与腹部凸起的柱状子口相扣的钩连方式,都与湖南本地出土的提梁卣相似。其制作者可能是本地土著,也可能是迁入湖南的北方人。
商,湖南省宁乡县沩山镇辖区出土。湖南省商周青铜器不少流失海外。目前现世的虎食人卣有两件,一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内,根据资料记载,出土于宁乡与安化交界的沩山附近(今属宁乡县沩山镇辖区);另一件则藏于法国巴黎赛努斯基博物馆。这两件卣的造型均为一蹲踞的老虎怀抱一人,张口将其头部置于虎口内,大小几无差异,纹饰风格相同,毫无疑问由同一工匠制作。“皿而全”铜方罍
商,1919年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出土,被誉为“方之王”的“皿方”,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是商代中期至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酒器,方即器体呈方形的,“皿”是作器人的族名。该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自1919年“皿方”出土后,其器身和器盖便被分离,器盖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而器身流落海外近百年,直到2014年以2000万美元洽购回国入藏湖南省博物馆,才得以盖身合一。
商,1966年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出土。该尊是同类器中最为高大的一件,并且具有一些典型湖南商周青铜器的特征。例如,这件尊的肩部,三个羊头状的牺首和三只立鸟相间排列,同时其腹部和圈足间有三个很大的“十”字形镂孔,从腹部到足部三条凸起的扉棱呈现连续的“C”字形。这些特征在中原青铜器上均未发现,仅见于长江流域。因此,包括华容东山尊在内的这类器物,被认为属于地方型青铜器。 青铜考古文物商周青铜器三星堆提梁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