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应积极回应数字化转型的新需要
作者: 叶飞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正处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这无疑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学校德育也需要直面数字化转型的新需要、新趋势,在加强数字化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方面做更多工作。
首先,学校德育应树立起面向数字化转型而培养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新理念。这要求学校德育不仅要传递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原则及社会道德规范,同时还要致力于培育数字化生活中所需的数字道德素养,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在数字化生活空间中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能力等。这可以使学校德育在培养社会实体生活空间中的道德主体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具有优良的数字道德素养及数字生活能力的数字道德人。
其次,学校德育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教材体系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当前,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高中以及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在其内容及教材建设上均存在着数字化元素比较缺乏的问题。学校德育应当把数字化的新工具、新技术及其所构建的新生活方式等纳入课程教材内容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字化转型之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德育课程教材进行数字化升级,促进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实现德育课程教材体系的多维度、立体化改革创新。
最后,学校德育应推进德育手段、方法及资源的数字化革新。学校可以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模拟仿真、AI助教、智能测评等新技术,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技术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促进人机互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新方法的运用,实现德育手段及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同时,还可以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互联互通、高效便捷、合作共享等优势,推进德育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案例库资源等的数字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构筑数字化、智能化的德育共同体,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当然,学校德育在积极回应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需要对数字化所带来的技术风险及伦理道德风险等保持理性的、反思性的态度。这些风险包括算法的控制、隐私的侵犯、“智能牢房”的束缚以及数字暴力所导致的人格尊严的丧失等。这些可能导致人们在数字化生活中丧失自身的道德主体性及独立性。因此,学校德育在数字化转型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是目的”的基本原则,让数字化技术真正为“我”所用,避免我们成为数字化技术的工具或奴仆。唯有如此,学校德育才能有效地避免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异化风险,真正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品质的道德主体。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刊特约评论员:叶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