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逻辑
作者: 刘正正 薛珊摘 要 文化转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建立在清晰的文化自觉意识基础之上,并需要对实施的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即要回答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和历史价值是什么。在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是民族精神的重塑;它的价值追求体现为对更好生活方式和生活秩序的引领。基于这种文化自觉意识上的反思,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应是结构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应立足育人、铸魂目标,践行完整、体系化的内容结构,探索切实有效、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文化自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刘正正,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薛珊,山东济宁任城区李营中心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
20世纪末,新一轮的文化讨论兴起,这场讨论的结论是我国将进入漫长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并被赋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综合创新发展的历史任务,而这一历史重任自然落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因此,自20世纪末以来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传统文化的复兴面对的是全球化、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的发展须有“自知之明”,即“文化自觉”意识。毋庸置疑,建基于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必须具备清晰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看清当下所处的历史境遇,明晰自身的发展脉络和方向,才能在文化转型期不负众望,完成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文化自觉意识的
内涵
当前,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融合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共同的现象。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一词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人类心态变化的迫切要求”[1]。文化自觉根本上反映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中对待文化的理性态度。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本土化,二是全球化。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的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的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国文化”;而全球化则要求我们“放眼看世界”,要“理解和认识这世界上其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文化接触的问题”。[2]因此,立足于本土化并放眼世界是传统文化教育理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一)对本土文化的自觉反思
按照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界定,它应包括对自身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层次的清晰认识。按照这种理解,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应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和把握,不能固着于某一层次的片段,将教育实践理解为琐碎的、多样化的孤立活动组合。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成为一种盲目的信仰和返乡冲动的实践。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自身的过去,包括其形成过程以及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反思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它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以及如何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灵魂,抓住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和内核。其次,要反思传统文化教育当下的历史境遇以及自身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即对传统文化现在的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应塑造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魂,不应仅执着于传统文化在过去时态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再次,要反思和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觉察传统文化现在进行时态的现状、问题和未来需要,在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引领下敏锐地把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未来走向,更好地审视当下,奠基未来。
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文化自觉意识,意味着传统文化教育以一种批判性的理性思维回答自身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这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有序、有效、科学展开的前提。
(二)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反思
费孝通先生指出,“经济全球化后文化接触中的大波动必然会到来,当务之急是要在我们的知识界造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关注世界大潮流的发展变化,完成‘文化自觉’的使命”[3]。文化自觉是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环境中产生的,它必然也是对他者文化的“文化自觉”。
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必然面临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这一过程需要我们树立理性的理解反思意识。这一意识包含对自身文化的再审视,对他者文化的理性批判、包容与融合。一方面,我们面临百年来被压抑的民族文化情感的释放,以及对传统文化衰退的痛惜;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文化危机涌现。这使得我们在实践中尤其要警惕盲目感性推崇或排斥某一种文化而失去理性判断意识和能力的现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若脱离了真实的多元现实文化环境,把传统文化封闭在狭窄的圈子里孤芳自赏,将不利于人们在当今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理性选择。同样,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要理性地看待世界多元文化价值,看到这些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中激起的火花,辩证、历史地看待多元文化形成的背景与现代价值。
文化自觉是在多元文化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前提,但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方能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中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4]
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文化自觉的
三个层面
基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主要从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理性的审视、反思。
(一)对传统文化历史的自觉
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为目的的教育。2022年9月,在以“守正与创新:传统文化如何教”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发言指出:我们要激活传统文化当中特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方式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育的前提必须反思传统文化的历史。这包括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养成中起怎样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指什么。对传统文化历史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传承什么样的内容。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正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中国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5]。然而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就是对过去一切的一种回归,是否就是文化的复古?当然不是。首先,传统文化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这种意义上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从来没有真正断裂过,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被不自知地延续下来。但“我们所注重的应该是其中所包含的精神,而不是形式”[6]。其次,传统文化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传统文化教育所要继承的“文化精髓”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顺应历史发展的。
所以,基于历史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看到传统文化发展的长期性、根源性和历史性,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是对民族精神中适应历史发展的优秀精神内核的继承。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7]。
(二)对传统文化教育现代价值的自觉
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著名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理论,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8]。并且,他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穿凿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9]。回顾人类思想史,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得不为轴心时代那些古人的智慧而折服。但现代人创造的文化光芒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遮蔽了古代文化思想的光芒,“过去已经不再能为未来提供借鉴,精神正在步入黑暗的深渊”[10]成为现代性的致命问题。正是意识到对传统的背离致使现代人精神的荒芜,人类开始又一次重新回顾传统。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其永恒价值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现代价值的自觉就是指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被不断强化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这是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现代价值和意义的概括,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
(三)对传统文化教育未来趋向的自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新一轮的文化讨论,该场讨论认为我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文化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如何看待冲突?如何创新融合?这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指向传统文化的未来,传统文化在对未来趋向的反思中完成自身的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背景是现代化、全球化的,具有现代性,这些因素裹挟着种种新的事物和观念扑面而来,传统文化不仅要面临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还面临现代对过去的改变和冲击。新事物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很多传统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现代性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在宏观政策的正确引领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需要反思传统文化如何做到传承与创新发展,反思民族精神的重塑。在全球化、现代化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重塑的是一种能够屹立于世界多元文化之林的民族精神。正是在对传统文化教育未来趋向自觉意识的支配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坚定它对当代精神的滋养,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探寻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该充分利用公共教育体系,也有人认为仅教育体系还不够,因为还有成人的教化问题,所以需要开拓宗教式的教化方式,等等。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利用多少教化方式,而在于这些教化方式是否切实有效。
(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逻辑前提
实践逻辑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程度以及教育效果的有效程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前必须澄清的问题包括澄清传统文化现代价值、重构文化认同、打造知行统一的生活方式。
第一,澄清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唯有在文化自觉意识指导下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和现代性意义与价值,才能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及方向,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和具体任务才是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3]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能够指导人们与自我、他人及自然更好地相处,构建美好生活方式。唯有澄清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在历史和当下的永恒价值和意义,才能在实施过程中避免两个极端——盲目崇拜传统的复古倾向和盲目排斥传统的现代至上倾向。
第二,重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认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