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策略
作者: 汪洋摘 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教学评价不应是教学过程的结束,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本文以浙江省教学评审一等奖课例“合理消费”为例,阐述如何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使教学评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从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汪洋,浙江省临海市回浦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评”不再凌驾或游离于“教”和“学”之外,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趋势。[1]在2024年浙江省小学道德与法治“素养导向 以评促学”教学评审中涌现了很多优秀课例。本文以一等奖课例——杭州市临平区实验小学马燕琳老师执教的“合理消费”一课为例,谈谈对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的思考。
一、化繁为简,坚持以评促教
课标指出,要坚持以评促教。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使“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2]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积极通过评价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评而评,将烦琐的评价生硬地穿插在“教”的环节中,从而打乱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节奏。在“合理消费”一课的教学中,马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删繁就简,巧妙融合评价要求与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立足素养培育,确立知行目标
核心素养是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参照。教师应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为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增长点,将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要求转化为明确的知行目标。“合理消费”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中的第5课,属于“社区生活”领域范畴,对应课标中“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的核心素养需求。本课包括“那些我们想要的东西”和“学会合理消费”两个话题。马老师在进行第一课的教学设计时,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合理消费的要求,了解不合理消费的原因,学会做出理性的消费选择;通过经验分享、总结,学会克制不合理消费欲望的基本方法;初步树立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意识。这样清晰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理解,易于操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认知困惑,把握学生真实需求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认知的起点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程度或是否具备某种能力,还包含学生的“情”“意”“行”。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情的时候不能只浮于表面,要深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及困惑,精准把握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课前,马老师通过购物心愿单调查了解到:四年级学生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消费需求,但尚未形成合理判断消费需求的能力,勤俭节约意识也较为薄弱。基于这一学情,马老师设置了一条教学的主线,创设了“我想要的东西”这一消费情境,引导学生“做聪明的消费者”。
(三)关注即时反馈,实时嵌入持续性评价
将持续性的评价活动实时嵌入教学过程,是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重点要思考如何使“教”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的过程、“评”的过程,将评价活动巧妙融入教学过程。在“合理消费”一课的设计中,马老师以购物心愿单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紧紧围绕这一载体开展多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呈现不同学生的心愿单,了解他们的购物愿望。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心愿单的四种情况逐一进行探究。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对心愿单进行修改,并邀请家长参与评价。整节课上,教师通过持续性评价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教学评的层层推进中,精准突破道德与法治课知行脱节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的道德学习真实发生,呈现了真实又高效的课堂。
二、化难为易,坚持以评促学
如何真正做到以评促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由于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尊重并欣赏学生的独特表现,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深化知行体验,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课前预学,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课前预学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依据。在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可根据课前预学反馈,将评价量规前置,归纳、提炼出普遍性的问题与困惑,使学生对于学习目标形成清晰的认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课堂回顾】
1.视频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心愿表达: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填写了心愿单,谁来说说你都想买什么?
3.猜猜决定:这些东西,爸爸妈妈会同意吗?我们来看看心愿单,如果你认为会同意,请在第一栏打上“√”;如果你认为不同意,请打上“×”。
4.交流猜想:谁来说说自己的猜想?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马老师通过学生在课前填写的心愿单——“我想要的”和“我的理由”,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并通过学生自评——在心愿单上打“√”与“×”,揭示学生在进入教学前对“合理消费”这一话题的已有认知。学生通过打“√”“×”的形式猜测父母是否同意自己的购物愿望,其实是学生尝试从父母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是否合理,这为教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二)课中促学,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
素养导向的课堂关注每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借助有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反馈,从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维度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投入学习,真正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课堂回顾】
1.动手揭秘:爸爸妈妈到底会不会同意呢,答案就藏在心愿单上。让我们刮开涂层,揭晓父母决定,并认真阅读他们写给自己的理由。
2.小组第一次合作:探究“√”的情况,发现合理消费的奥秘。
(1)组内分享爸爸妈妈同意的理由。
(2)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绿色卡片上。
(3)交流分享,随机板贴:生活必需、价格合理、利于成长……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马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导学生对心愿单中自己的购物意愿与父母的意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开展层层深入的进阶式探究。在双边、多边对话中,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碰撞与互动,所有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参与,所有的结论都是在生生互动中达成的。同时,这一过程中还巧妙渗透了家长的评价和教师的即时评价,以多维度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课后延学,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只有真正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并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要从每位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体现增值评价。[3]
【课堂回顾】
1.修改心愿单:让我们再看看这张心愿单,现在再进行一次修改。
2.总结:这节课我们围绕心愿单展开了“合理消费”这个话题的学习。这张小小的购物心愿单,就是一张学习评价单。现在,让我们用尺子在心愿单的下方工工整整地划上一条线。回家以后,请爸爸妈妈在这条横线上对修改后的心愿单进行再评价,让爸爸妈妈见证我们的成长。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马老师巧妙地将购物心愿单与学习评价单进行了整合,通过让学生修改心愿单,外显学生在消费认知上的进阶,这也是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同时,课后让父母再次参与心愿单评价,是课后实践活动的延伸,此举有效落实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三、化知为行,坚持以评育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更要立足育人本质追问“为什么教”。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视角重构课堂,回归真实生活场域,通过“理性思辨—情感体验—实践外化”的教学路径,让德育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思辨启智,在价值碰撞中深化道德认同
道德认同是道德行为的先导。在本课中,教师围绕心愿单创设了生活化情境:一是通过“那些我想要的东西”主题辩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辨析消费需求的合理性;二是借助生生互动交流,揭示消费行为中的认知冲突,如“游戏装备该不该买”等现实议题;三是运用“角色代入法”,通过模拟家长决策过程,理解“合理拒绝”背后的关爱逻辑。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在思辨中逐步建立“需求分级”“延迟满足”等理性消费观,实现了从模糊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变。
(二)注重体验,在真实情境中触发情感共鸣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标,以“父母同意意料外消费”为情感触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教师通过案例对比,让学生体验“认为不会同意却被同意”的认知反差;继而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决策动机,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成长期待和尊重信任;最后,在反思体验环节,引导学生从家长评语中感悟“消费选择中的情感温度”,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链接家校,在多维评价中促进知行合一
本课的一大亮点在于将购物心愿单与学习评价单巧妙融合。课前,教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邀请父母对学生心愿逐一进行评价并写下理由。课中,教师围绕评价单开展了学生评、教师评、父母评等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心愿单带回家让父母再次评价,这既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结果的评价,同时也是对课后消费行为的实践指导。评价单成为维系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载体,充分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绝非简单的环节叠加,而是教、学、评三要素的深度融合。评价应如盐入水般融入教学全过程,它既是诊断学情的“听诊器”,又是优化教学的“导航仪”,更是促进发展的“助推器”。当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育人合力,当知识建构与行为养成实现同频共振时,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李晓东,胡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3]邬冬星.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评价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8.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