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性探索

作者: 崔娟 许妍 邓兮 戴菁秋

摘 要 当下的学生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孕穗期,在学生的成长中十分重要。引领学生家长践行科学家教理念、方法,优化和重构家庭教育支持微系统,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夯筑家庭支持防线,打破家校合作学校范围限制和传统合作范式,打造家校合作区域共同体,是家校合作的新方向、新实践、新做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姻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立体、全面的抱持性支撑、支持。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区域联动

引用格式 崔娟,许妍,邓兮,等.家校协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性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5(11):21-24.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呈较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其发生率之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下的心理健康家校合作机制比较稚嫩,师生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严重,为此,教师要深入探索心理健康家校合作路径,以期重构区域内心理健康家校合作新样态,建构区域内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微系统。

一、打造“三专”志愿的区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机制

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家校合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面、立体的支撑,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性和一致性的重要保障[1]。通过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打造父母学堂志愿服务项目,为未成年人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可以使他们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心理韧性。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力量及早介入,多渠道推动,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是有效降低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的智慧之举。

1.专人负责,扁平化管理

探索家校区域性合作微系统优化策略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从无到有的探索性实践活动。专人负责、专业支撑、专项计划为特色的“三专”志愿工作机制是父母学堂志愿服务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体系。要对项目的规范、合法运行行使管理、监督和统筹等职能,支持但不干涉家校合作志愿服务专业相关事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负责,删繁就简,实行扁平化管理。在选拔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时,要综合考虑志愿者年龄、城乡志愿者数量等方面的合理配比,确保区域性家庭教育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全面、有序、持续开展[2]。

2.专业支撑,向“内”求发展

学生的心理困扰各不相同,但所有有心理困扰的孩子都有一个特质——自我价值感低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满足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需求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现自我潜能,逐渐增强自我价值感,并逐步增强自我实现的动力。这是一项对专业和经验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提升区域性家庭教育支持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性,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但外请专家存在经费紧张、常态化专业支撑无法落实等客观问题。践行“以家庭微系统优化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以家长自我成长为孩子健康成长托底”的志愿服务宗旨,实现父母学堂“家庭教育支持区域性全覆盖”的发展目标,通过“向内求”成长起来的“朋辈专家”是不可或缺的。

3专项计划,发展有规划

小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他们的情感体验愈加丰富,可以感受、表达更多的情感,他们的意志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有所增强,但仍需要教师引导、调节[3]。教师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规则、道德标准,逐渐形成初步的价值观,让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区域性家校合作志愿服务项目制定了专项工作计划,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一个宗旨不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正向关联度更高,提升小学生在发展关键期的心理健康水平,绝非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单方面的责任,家长的教育理念、沟通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对小学生的影响同样深远[4]。基于此,父母学堂确定了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宗旨:以家庭为渗透单元,逐步唤醒更多家长的自我成长意识;整合区域内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以专业为支撑,优化家庭微系统,实现家庭教育支持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合作之力量推动社会层面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用家长的可持续性成长为区域内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托底[5]。

(2)两大基因特色。父母学堂志愿服务专项计划制定时明确了项目的两大基因特色:一是“去专家化”。家校合作共同体中的家长和教师同为合作主体和成长主体,“专家”的概念被弱化,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实为同伴关系,彼此温暖,互相赋能。二是“角色翻转”。在父母学堂志愿者团队中,家长志愿者的占比约为25%。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这支队伍会不断壮大。“学员”转“志愿者”的探索性实践,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家校合作区域共同体中家长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3)三段发展计划。专项工作计划明确了家校合作区域共同体打造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素材积累和基本服务框架形成工作目标,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组建学生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团队,团辅和个辅集合,走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为区域范围内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积累素材、了解需求,确定志愿服务初步框架;第二阶段,以服务体系构建和逐步完善为工作目标,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志愿服务子项目的确定和实践论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体系;第三个阶段,实现家庭微系统优化志愿服务工作经验的乡镇复制和线上推广,该阶段的关键词是项目“辐射”和课程“生成”。

(4)四驱服务体系。父母学堂致力于构建志愿服务项目自身生态体系,下设“靓心成长营”“慧爱伴你行”“书外读书会”“我在微课堂”四个子项目。四个子项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有明确的界定:“靓心成长营”是应时、应景、应阶段性需求推出的普适性服务项目,比如每年春季的“小学高年级男女生交往”、开学季的“小学生入学适应”、寒暑假的“未成年人网络实践管理”等主题的家庭教育支持活动;“书外读书会”聚焦家长的自我成长;“慧爱伴你行”则着力解决当下教育中普遍存在、困扰很多家长的“网络时间管理”和“学习动力不足”这两类棘手问题;“我在微课堂”借助视频号平台分享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三个线下子项目为线上子项目“我在微课堂”提供案例和素材,“我在微课堂”为线下子项目的共建目标达成提供理论引领和专业支撑[6]。

二、优化“三归”实践的区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思路

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还存在角色定位偏差所致家长共育主体功能弱化、研究方向错位所致共育效果欠佳、学校范围时空限制所致区域整体动能被抑制等“错位”现象,因此,新路径探究需要思路创新,在“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的时代,示范性“归位”亦为创新。鉴于此,父母学堂应以家校合作家长主体归位、策略研究方向归位、主管部门统筹职能归位作为家庭微系统优化区域合作探索实践的工作重点。

1.家长主体归位,促成合作关系回正

在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教师和家长多是主客体关系,家长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被弱化。父母学堂“双主体”定位确认了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让合作双方的关系回归有利于教育合力形成的正常状态。“去专家化”的项目特色定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专家”和“指导者”这两个概念自然弱化,“成长共同体”合作关系充分凸显。

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和动态性决定了没有一个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家庭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是一个需要终身成长的社会角色[7]。因此,在“主客体”关系被弱化的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实现家校合作的朋辈互助,“原来你也有这样的困扰”可能是家庭教育焦虑的最好解药,同伴“一语惊醒梦中人”也可能不输专家的言之凿凿。家长主体归位,有助于实现家庭微系统优化功效翻倍。

2.研究方向归位,实现共育效果提升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止于“术”的方法探求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最常见关注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也不能例外。一方面,学校层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相关活动,无论是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还是班级群分享的相关文章或视频,基本上都是以具体教育方法的分享为主,很少涉及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在家长层面,大多数家长期待的也是可复制、易操作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方法,他们期待用学来的方法改变孩子或直接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宗旨是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服务的目标群体是学生[8]。每一个小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正处于人格、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初步形成期,有着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并不存在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获得,一定是基于家庭教育相关底层逻辑的学习与思考,否则,家长极容易陷入错综复杂的行为表象和“方法论”而无法自拔,很难从根源上应对和处理问题。在区域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主题座谈会上,65%的家长表示,通过家校合作、抖音号、视频号等各种渠道学习了不少家庭教育相关的理念和方法,但是依然不知道如何教育和指导自己的孩子;近50%的家长表示,使用学来的方法跟孩子沟通,亲子关系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研究方向绝不只是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方法获得。

家庭教育底层逻辑关注的是共性和规律层面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普适性。父母学堂强调的家庭教育底层逻辑包括“人性向上,孩子的摆烂行为往往是因为想好而不得或者根本看不到希望”“孩子的对抗行为基本上都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有心理困扰的孩子都有自我价值感低下的共同特质”等,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接纳与价值感。父母学堂在项目推进和策略研究过程中,方向明确,双管齐下,以家长的自我成长和家庭教育底层逻辑获得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家长的实际困扰,有的放矢地给予具体方法指导,鼓励家长用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增强家庭微系统优化的家长主体“自愈”功能。四个子项目的设置基于大多数家长的需求,也基于以上既定研究方向。例如,“书外读书会”以共读为媒介,重点关注家长的自我成长;“慧爱伴你行”是封闭式成长团体共建项目,长线陪伴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两类棘手问题,但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以家长通过学习深谙家庭教育底层逻辑为前提。

3.统筹功能归位,假借区域动能补短

教育系统内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小学心理教师大多是年轻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验欠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城乡区别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目标全面达成。一部分商业嗅觉敏锐的社会人士看中了家庭教育这块“大蛋糕”,在蜻蜓点水式学习培训之后,摇身成为家庭教育指导专家,良莠不齐、片面肤浅的家庭教育观点甚嚣尘上,莫衷一是,不少家长花钱学习却总是在走弯路。

克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师资不足、经验欠缺、城乡区别明显等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发挥统筹作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互补长短,激发区域集体动能,弥补师资不足短板。父母学堂志愿服务项目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发起,区域范围内专兼职心理教师积极响应,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学校范围限制,“自下而上”推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功能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实现区域范围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教育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多层次紧密合作,由面及点,以点带面,实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微系统的区域性整体优化。

三、打造“三维”复制的区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渠道

父母学堂家校共育区域性合作策略探索实践,是对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核心内涵及底层逻辑的“再次看见”,是回归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初衷的朴素思考和行动。探索父母学堂家校共育区域性合作策略的价值评估有多个维度,其中两个核心维度是可复制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体系形成后,父母学堂志愿服务项目进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实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家庭微系统优化工作经验的复制和辐射,辐射渠道立体、多维,主要有三种。

1.合作主体口口相传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家庭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每个成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强调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对外界的信任感和对自我的积极认识。因此,家长的自我成长和家庭微系统优化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核心任务。在“双主体”合作共建关系中,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体功能被充分唤醒,作为家庭微系统优化工程的实际受益者,每一位家长学员和家长志愿者都是家庭教育理念行走的代言人和辐射点,让家校合作中家庭微系统优化工作经验在区域范围内遍地开花的生力军一定是这群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