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文本特质内化的小学语文文体转化路径*
作者: 乔新摘 要 在文本特质教学中,要想使文本特质内化于心、外转成能,离不开语言的运动。促进文本语言运动的机制有许多,文体转化是颇为有效的一种,其实施路径如下:诗歌(新诗)与散文的相互转化;短篇小说与舞台剧(以情景剧为主)的相互转化;记叙文的“事件”与议论文的“论据”的相互转化;科学小品、说明文与科学童话、科幻小说的相互转化。
关 键 词 文体转化;语言运动;特质内化;“远距离迁移”
引用格式 乔新.指向学生文本特质内化的小学语文文体转化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5(11):34-38+47.
所谓文本特质,指的是文本所独有的、能够被他人学习和模仿并促进语文素养提升的语文性价值、属性和特点等。高品位的语文学习,说到根本是学习主体将体现语文性价值的文本特质有效接纳、内化、迁移的过程。文本特质内化必须依赖于语言运动,而且是学习主体自为的语言运动,而文体转化是语言运动机制中颇为有效的一种机制,包括文章体裁的转换、文学体裁的改造以及语体的转化等要素。用好文体转化机制,可以有效促进语言运动起来,从而促进文本特质内化于心、外转成能。
一、诗歌与散文的相互转化
明末清初史学家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意思是说,同样是抒情言志,同样是写景状物,但是诗和文的体裁迥异,外在的形式、言说的风格、表现的手法等大相径庭。相互转化时,两者存在着不变因素与变化因素。不变因素指两种文体均具有不变的意象意境、不变的情感基调、可移植的语言材料等;变化因素指通过语言运动改变呈现形式,改造表述内容,切换语言风格,变换话语疏密,重组共享词汇。
1.将散文转化为新诗,养护学生的诗心
(1)将散文“锯”成诗的形式,赏析诗意美。从行文格式上看,散文体长句和短句交错,伸屈自然,错落有致,表现出文字与日常说话节奏的高度契合;新诗句子分行排列,有的句子还分成若干段,这种分割与逻辑停顿或情感停顿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从声韵音律上看,“有韵为诗,无韵为文”,散文语言不求押韵,不受限制,宽松、自由、舒缓、灵动;诗歌则遵循格律要求,注重句尾的押韵,下笔成咏,回环往复,讲究平仄,音调上的落差、跳荡造成跌宕起伏,读起来有音乐的旋律。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散文片段,引导学生按照诗歌的形式“切割”分行,甚至重新组织语言,转化为“新诗”。然后,依据诗歌的特征进行朗读、体悟,感受疾徐有致的音乐美、摇曳多姿的节奏美。这种文体转化能够让学生体会散文的诗意美,养护学生的“诗情”“诗心”,提升鉴赏能力。当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1],有的散文不适宜“锯”成诗的形式,不可勉强为之。
(2)变散文的“借物抒怀”为诗歌的“直写胸臆”。散文意趣超逸,言高旨远,很少直接地表情见意,抒情多为借物抒怀,启思多为托物言志,展示出含蓄、温婉的魅力。读者要透彻理解寓意,必须弄清楚“寓意物”和“寓意”两个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就此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那就是“这个里头蕴蓄着那个,那个里头蕴蓄着这个”[2]。而诗歌是奔放、浓烈、炽热情感的凝固,是思虑恂达、境界提升的顿悟,特点是跳跃、灵动、显豁,充满幻想、善于夸张。变散文的“借物抒怀”为诗歌的“直写胸臆”,有助于学生深度体验原作者内心的情感轨迹,对散文所表达的人情世态进行富有创意的解读,通过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思、志趣。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教师让学生尝试运用“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尝试写一首诗。一位学生写道:“时光,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将冰雪变成了春水,/它将新苗变成了大树,/它将晨光熹微变成暮色苍茫,/它将烈日炎炎变成白雪皑皑……”
2.“泡”诗为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诗歌是凝炼、精美的文学,包蕴巨大的能量。相比之下,散文的特点是“散”,笔触无处不及——天南海北、天文地理、谈古论今、说东道西、较武论文。变诗为文可以充分泼洒诗情诗意,让意兴勃发飞扬。所谓“泡”就是在理解诗词词句内容的基础上,还原写诗时的情景,再现诗词中描写的镜头,设想诗人或诗中人物的音容神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融入其间。引导学生将诗歌转化为散文的策略有三:其一,铺展凝炼的表达。还原场景,回溯既往,将诗歌进行散文化表达,可以写实景,也可以写虚境。其二,拓展所选的题材。诗歌题材选择比较严苛,而散文视野开阔,雅俗不限,野闻、轶事、掌故、怪谈、野史、琐记等均在题材范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部分诗行扩写成散文,旁搜博采,扩体增容。其三,阐释诗歌的用典。诗歌常引入典故或遗闻轶事,教师可将典故在特定的诗歌语境中加以还原、铺陈,与诗意的诠释融为一体,帮助理解诗意。
例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为人称道,其中的“护田”出自于《汉书·西域传序》,“排闼”出自于《汉书·樊哙传》,用典高妙,毫无雕琢之痕。一位学生在扩写诗句时写道:在杨家庭院的前面,一条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远远望去像一条白色的带子缠绕着绿丛,更像母亲的两个手臂保护着可爱的孩子。两座山峰扑面而来,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山势若奔,又像是来客急切地闯进庭院送上大礼,让人不由得想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佳句来。
二、短篇小说与情景剧的相互转化
短篇小说与情景剧具有许多共通之处,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与情景剧的基本要素——故事、舞台、演员相对应,特别是短篇小说中的高潮与情景剧中的戏核高度契合。小说环境与戏剧舞台的相互转化,能够培养学生厘清脉络、把握重点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符号思维与具象思维之间切换,提高语体表达能力。
1.将短篇小说改写成情景剧,培养学生外显、活化的能力
(1)厘清小说前后因果关系,将小说内容分割成几组“可视化镜头”。短篇小说与剧本都撷取故事的重点来写,两者之间存在潜在的匹配性。短篇小说受篇幅的限制,多聚焦核心人物,重点写相关联的一组场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剧本是舞台表演的脚本,舞台空间有限,人物、剧情高度集中,巧妙设置悬念,形成戏剧冲突。两者的共通之处为分割、移植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内容分割成若干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可视化镜头”,分组块呈现。此外,环境是小说的重要因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布景对小说描写的环境进行解读和物化。镜头之间意思脱节处,可以用旁白、独白加以提示,通过场景和道具的移换、灯光的调节、人物上下场等暗示时空的转换。
(2)将人物台词进行“动作化”改造,促进言、意、象的高度融合。情景剧表演是以“戏”为经、以“话”为纬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短篇小说中描写、叙述的内容转换成人物台词,对小说中的对话进行提炼。改写时要善于“抓住读与写的对应性,从使用教材中寻找‘结合点’”[3]。舞台上人物台词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高度性格化。人物语言要与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从事职业、家庭境况、文化修养、生命经历等相吻合,把握人物思想嬗变的轨迹,遵循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写出其独特性。“要用文中主人翁谈话的样法来写,使他说自己的话,不蒙着作者的色彩。”[4]二是具有动作性。人物的动作包括看得见的外部动作和看不见的内心动作。人物的动作源发于内心,情感、心理是动作的驱动力,内心动作带动着外部动作,只有人物内心意愿强烈、语言情感饱满时,外部动作才显得自然、得体,让观众感到内外相应、形神兼具。学生将短篇小说改写成课本剧剧本并不是简单的搬运,而是二度创作的过程。
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智慧应对”部分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一位学生是这样改的:
蔺相如:(蔺相如往前一步,弯腰作揖)启禀秦王,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块璧也不例外,也是有瑕疵的。
秦王:(秦王一愣,上下左右仔细打量了一下,满脸疑惑,充满好奇地将璧交给了蔺相如)哪里有瑕疵?指给我看一下。
蔺相如:(双手接过璧,靠着柱子站定,正气凛然地)我看您没有诚意,并不想交出十五座城。您若是强逼我,我就撞死在这柱子上,与和氏璧同归于尽!”(蔺相如举起璧,做出要撞击的样子)
宫廷侍卫:(在宫殿下用兵器敲击着地面,吆喝示威)大胆!大胆!
其中许多词句是原文中没有的,与台词紧密联系,富有动作性。
2.将情景剧转化为短篇故事,培养学生的涵括、言语能力
(1)通过观察“舞台生活”捕捉故事情节。学生观看情景剧,其实就是在观察经过筛选、简化的生活。情景剧多运用文学、表演、舞蹈、美术、音乐与伎艺等艺术手段来展示,给人以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感觉。这就要求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具有去芜存菁、乱中取主的能力。将舞台表演转化成小说故事,其间要发生多次转换——将人物的外在表现转化为具有舞台性、动作性的内部语言,继而根据内部语言推测故事情节,随着舞台表演的推进不断加以匡正,最后将自己解读的故事转化为小说记述性的文字符号。这是充满心智活动的精神之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舞台上丰富多腔的声音、充满情感的动作、生动可感的形象中把握故事主线,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
(2)通过观察舞台布景、道具描写所处环境。舞台剧往往通过布景交待所处的年代、环境,暗示人物所处的特殊境遇。布景具体包括框景、画幕、摆设、道具等物态装饰,以及服装、灯光、音乐、幻灯投影等气氛渲染。这些与短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存在着对应关系,具有烘云托月、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眼中之景与心中之景的不同:眼中之景,就是眼前看到的实景,看了之后能够摹形绘色,随物赋形;心中之景就是布景之外可能存在的合理之景,需要由眼前实物展开联想,由此及彼,见所未见,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在改写的时候,教师应提醒学生懂得道具的隐喻之意,不要被眼中之景所束缚,而要由此及彼,推想到心中之景。
(3)通过观察舞台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性情、精神。中国传统戏剧强调“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指手眼身法步。观众透过外在的“四功五法”,能揣摩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了将舞台人物形象转化为生动的描绘,教师需要提示学生:一是将表演动作变成人物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找到与之最为匹配的动词,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遣词须与人物内在的精神、品格相一致。二是将台词转化为人物的语言描写。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会专注地听,观察演员讲话时的神情,能够将动作化的语言、个性化的神情通过适当的提示语表达出来。三是将舞台提示、旁白等转化为人物的心理描写,依据剧情推想人物的神情。舞台的提示、旁白中有许多是交代人物的心理活动,改写的时候不必采用搬抄的方式记录,可以融入自己的理解。当然,以上三个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而且是依附于主要情节的。
学生在观看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视频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写微型小说。一位学生写管家时,能够借助自己的推想,进行细致的刻画,不仅写出了人物外在的形,而且借助所见展开想象,写出了内在的神。例如,写管家离开时:“管家额头上不由自主地渗出汗珠来,他用左手从衣兜掏出手帕,不住地擦汗,不料右手上的鲤鱼滑落了下来,在地上来了个‘鲤鱼打挺’。他尴尬地拎起鱼,悻悻告退。”
三、记叙文“事件”与议论文“论据”的相互转化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轶事、传说、趣闻、史实、掌故,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不同的文体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记叙文记录的是事物的具象面,把抽象面隐在具象之中。议论文中的材料必须超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5]记叙文重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一般通过形象来说话,突出感性,力求通过壮美的景象、动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炽烈的情感来打动人心。议论文中的论据只是帮助明辨事理、阐释规律、表明观点的例证,只求在立论或驳论中能够起到佐证、助推作用即可,对所述之事不求完整、不求详实。
1.将记叙文的“事件”改为议论文的“论据”
叶圣陶先生认为:“叙述是议论的基本,议论是从叙述进一步的工夫。”[6]记叙文中的写事有一套基本的规范,按部就班,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移植到议论文中时绝不能原封不动地“拿来”。首先要考量事例是否确凿,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其次,要放大能够证明论点的“有效因子”,充分彰显有利因素,形成有效合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注意打通例证与观点之间的关联,挖掘内在的因果含蕴,密缕细针,环环相扣,在归纳或演绎推断过程中,力求思维缜密、推导规范、判断审慎、援引有据、表述严谨。再次,忍痛割爱去掉一些枝节。要裁剪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节,做到“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