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教材人物AI智能体口语陪练模型的搭建

作者: 钟明

基于英语教材人物AI智能体口语陪练模型的搭建0

摘 要 当前AI智能体口语陪练的效果不佳,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原因,以北师大2024年版小学英语教材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基于教材人物搭建AI智能体口语陪练模型的新路径,包括人物角色构建、性格塑造、经历填补和智能体调试等方面。同时引发对AI口语陪练智能体用于教育领域的思考,为提升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 键 词 AI智能体;英语教材人物;口语陪练模型;小学英语教学

引用格式 钟明.基于英语教材人物AI智能体口语陪练模型的搭建[J].教学与管理,2025(11):55-58.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鼓励教师合理、创新地使用数字技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有力支撑[1]。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然而如何将AI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教与学进行深度交融与整合,成为了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2]。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革新教育理念,积极借助数字化力量开拓教育创新之路,着力变革传统教育模式,深入探寻多元化教学路径。

本文以北师大2024年版小学英语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为例,围绕AI智能体如何帮助小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开展深入探究,从问题甄别、搭建策略以及引发思考三个关键维度入手,深入探讨基于教材人物的英语口语陪练模式与方法,为小学英语教学在口语陪练方面开辟新路径,助力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促进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进步。

一、AI智能体口语陪练低效的原因

1.语言水平程度不匹配

在使用常见的AI智能体(如Kimi、豆包、智谱清言、通义千问等)进行口语练习时,学习者常常遇到语言水平差距过大的情况。由于模型的语言输出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难以适配,导致学生在口语练习中产生挫败感,无法持续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AI智能体如果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句子,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和做出回应。

2.问题回答不准确

当AI智能体依托的大语言模型无法承载大量学习者的请求时,则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种状况会对英语口语陪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生难以得到准确的语言反馈和有效的指导,进而阻碍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例如,当学生针对动物习性提出简单的问题时,智能体可能会给出与问题无关或存在错误的内容,导致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获取需求,也无法发挥其作为口语陪练应有的辅助作用,最终导致口语陪练的质量大打折扣,难以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3.对话引导能力欠缺

在与AI智能体对话时,如果学习者因语言能力有限而使用母语表达,部分AI智能体往往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回归英语语境,这使得对话容易偏离练习英语口语的初衷,变成使用母语交流,无法达到预期的口语训练效果。例如,学生在描述一个物品时遇到困难而改用中文,智能体未能及时引导学生用英语继续表达,导致英语练习中断,与原本想要练习英语口语的目的相背离。

4.呈现内容良莠不齐

当前市场中的AI智能体,部分存在着在进入应用市场前,未经过全面且严谨的“调试”与“约束”等问题。因而在与学生开展口语练习的交互过程中,这些智能体呈现出的信息可能是虚假捏造、模糊不清或是前后矛盾的,甚至出现知识点的错配情况。例如,在历史事件相关问题的回答上,如果输出与客观事实相悖的内容,则会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观念,这不仅影响学生对正确知识的有效获取,更对其语言学习和认知体系的健康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极大削弱了语言学习工具应有的教育辅助效能。

5.不具备储存记忆功能

当前,多数智能体在设计架构上尚未具备有效的储存记忆功能的模块。这就导致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每当开启新的一轮对话互动时,学生不得不重复之前已经提及的内容,使得对话过程充斥着大量冗余的信息。这不仅降低对话效率,还破坏对话内容的连贯性以及基于学生个体特性的针对性。由于无法对学生过往的学习情况以及历史对话信息进行有效的数据留存与分析,智能体难以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无法提供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二、基于英语教材人物AI智能体口语陪练模型的搭建路径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研究要“引导教师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的基础上,充分研读教材,整合性和创造性地用好教材”[3]。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教学重点,真正让教材为教学服务。新教材出现的Smith一家人来自英国,其中Max Smith和Maisy Smith的年龄与所使用教材的学生年龄相仿,且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于主线人物有一定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运用AI技术搭建基于教材人物的口语陪练智能体[4]。以“扣子”为例,它是新一代AI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平台,支持30秒无代码生成AI智能体,集成60多种插件,涵盖多领域,具备知识库、持久记忆、工作流设计等功能。

1.分析和构建人物角色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应当选取主线人物进行人物角色的分析和建构,每套教材的编者都赋予主线人物特殊的文化内涵,完整的人物信息以及关系网络[5]。这些信息对于构建完整的AI人物角色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搭建AI口语陪练智能体离不开的重要元素之一。笔者在梳理和分析现有的新教材后,提炼出以下关于Max Smith人物角色的信息符号(见表1),在梳理过程中人物信息整理的越详实越好,这有助于学生、教师与AI口语陪练智能体对话时输出的信息能够基于教材内容,更显真实可靠。

2.分析和塑造人物性格

AI口语陪练智能体本身的人物缺乏情感体验,也很难感受到学习者的情绪情感。如何使人工智能体在与学习者的对话交流中产生共情呢?新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2 We are different Lesson3 Different feelings语篇中,机器人学伴Ai Xiaobei刚开始对于小伙伴们所产生的情绪情感问题无法产生共情,Xiaobei的回应内容也是错误百出,这样带来的学习体验无疑是大打折扣,而在语篇末尾为何Xiaobei能与Xiaoli产生共情呢?通过语篇分析,机器人学伴Ai Xiaobei的情感感知能力是可以通过与学习者的对话逐渐习得的。

笔者通过对教材人物性格的分析,梳理了教材中不同语篇关于Max Smith的性格信息,并归纳出其性格特征(如图1)。在塑造智能体性格时,教师应忠实于教材编者对人物的设定,把握语篇中人物的细节刻画,同时不能忽视人物的负面性格特征,赋予智能体一定的人格化特点,使其在回应学习者时能展现出相应的语气和情感态度,增强对话的真实感和互动性。

3.分析和填补人物经历

一个人的经历往往承载着这个人物的过往,丰富的人物经历能为口语练习提供丰富的话题和情境。以Max Smith为例,根据教材内容填补其不同阶段的经历,如从英国移居中国的过程、在中国的生活点滴、学校活动经历、家庭互动等。这些经历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为对话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使口语练习更加自然、生动。随着AI智能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教材人物走出书本,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可以“真正”对话的对象。

例如,在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学中,为了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师希望Max Smith有一段自我介绍(如图2),学生也很好奇英国的风土人情,希望接下来还有一些交流互动、自由问答的环节。但按照通常的做法,教师需要耗费心力在各种配音以及视频剪辑软件中,最终想要的效果也很难实现。然而AI口语陪练智能体却可以做到,它背后拥有强大的数据库以及大语言模型的支持,实时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交互信息,AI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赋予了教师“超能力”。

4.调试和设定约束回复

为确保基于教材人物的AI口语陪练智能体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调试和约束设定。首先,明确智能体的回复要求,将其置于首要位置,确保智能体在回答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逻辑和规范。例如,要求智能体主动询问学习者名字并记住,自然地介绍自己的信息,根据学习者需求用中文或英文解释单词句子,引导学习者使用英语交流,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等。其次,在智能体运行过程中,检查并调整可能出现的状况。在“记忆”栏中添加变量,记录学习者的姓名并开启长期记忆功能,使智能体能够记住对话内容和学习者基本信息,实现个性化的口语陪练。再次,为智能体添加多种功能插件,如图片输出、音乐制作、视频生成、表格绘制等,丰富口语陪练的形式与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AI口语陪练智能体用于英语教学的思考

1.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需要依据自身学习进度与实际需求选定对话主题及练习内容,并自主规划学习时间,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与灵活性,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成效。这样使智能体转化为助力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而非学习的替代品。

2.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AI口语陪练智能体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估者。教师需要掌握如何将AI口语陪练智能体融入教学过程,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与AI口语陪练智能体进行互动,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使用AI口语陪练智能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过度依赖、信息误导等,并及时进行干预[6]。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教学理念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

3.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策略

为实现最佳教学效果,AI口语陪练智能体应与其他传统教学方法有机融合[7]。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教授、示范等方式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智能体进行口语练习巩固,最后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AI智能体提供的个性化学习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此外,将AI口语陪练智能体与英语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等相结合,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营造更加全面、多元的英语学习环境。

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语陪练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改革。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其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和拓展基于教材人物的口语陪练模型,为英语口语教学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和促进学生口语能力与素养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76.

[2] 戴天扬.AI技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引擎[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24(11):16-19.

[4] 马相春,徐妲,钟永江.基于WebXR和AI智能体的小学英语情境化学习系统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18):86-89.

[5] 钟明.小学英语教材人物的文化内涵及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设计,2024(30):19-22+31.

[6] 焦建利,陈婷.大型语言模型赋能英语教学:四个场景[J].外语电化教学,2023(02):12-17+106.

[7] 李森,郑岚.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的挑战与应对[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01):39-46.

[责任编辑:郭振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