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设计

作者: 薛雨梅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设计0

摘 要 解读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其进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启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需基于儿童发展特点,勾连儿童整体学习,贯穿跨学科学习全程,融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量表的制定应关注评价目标的适切性、评价指标的结构化、评价表述的普适性,以促进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落地生根及核心素养的监测与生成。

关  键  词 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标准;评价量表

引用格式 薛雨梅.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5(11):63-66+70.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近年来,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实践中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仍存在定位不准、指标随意等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语文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也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明晰了思路。本文在解读《2022版语文课标》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从制定评价量表的视角探索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设计。

一、对学业质量标准中跨学科学习要求的解读

学业质量标准“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2],各个学段均有对跨学科学习的学业质量描述,具体见表1。

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标准呈现出进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对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有以下启示。

1.基于儿童发展的特点

从学生参与的态度来说,第一学段提出“在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第二学段明确要求“参加”;第三学段则提出“积极参加”,参与的程度越来越深、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增强。从思维表现看,第一学段为“喜欢提问”;第二学段“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三学段要求“能根据活动需要提出要探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并能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方向越来越聚焦、思维的广度越来越拓展、思维的深度越来越深入。再从成果上看,第一学段用“喜欢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并与他人分享”;第三学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组织讨论和专题演讲”“撰写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或活动总结”,展示方式、交往程度、思维深度越来越拓宽、加深。综合看来,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标准表现出儿童的社会参与逐渐向外拓展,思维认知逐步由具象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由单一到综合的进阶,体现了对学生社会参与、思维发展的遵循与引导。因而,跨学科学习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特点,发掘语文跨学科学习素养的发展序列,要根据年段特点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

2.勾连儿童整体学习

学业质量标准描述了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表现,这些与其他语文学习活动的关键表现、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要求是相通的。如第二学段“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这一要求在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学业质量标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对应内容如下:“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6];“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数学学科第二学段中对应内容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7](课程目标),“能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绘制简单的数据统计表和统计图”[8](学业质量)。因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应以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为基本活动,贯通教材、生活,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也就是勾连儿童整体的学习。如今,小学各学科大多设有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一些主题有交叉之处,评价应加以整合,避免重复、缺漏。

3.贯穿跨学科学习全程

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学生跨学科学习所需达到的学业要求,既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观察”“搜集”“记录”“整理”“提问”“交流”“组织”,又有学习成果的表现——“呈现”“展示”“分享”“发表观点”“撰写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或活动总结”,体现了对跨学科学习全过程的关照。这就要求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在学习的起始阶段能在明晰的学习目标之下将评价标准提前介入,以引领学习方向、指导学习方法。学习的中途对照评价标准不断改进学习。学习成果的评价不仅要检验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还要做好评价结果的运用,以激励后续学习。这样,让评价全程关照,促进跨学科学习的步步深入,实现“教—学—评”一致。

4.融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022版语文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9],自主、合作、探究均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听、说、读、写语文基本学习活动的附着,也是文化自信、思维、审美的载体。语文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离不开自主、合作与探究:“在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一学段);“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第二学段);“借助跨学科知识和相关材料,与同学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自己的想法”(第三学段)。实际上,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在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能自主方能会合作,会合作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探究式学习又是促进学习走向深度的保障。因而,在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中要关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范围、运用程度、运用水平。

此外,跨学科学习的评价需置身真实性的情境,开展真实的学习任务,解决真实问题。学业质量描述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体现着鲜明的实践性,需要置身真实性情境,而跨学科学习其广阔的学习内容、开放的学习场域对真实性情境提出了更为显著的要求,无论是学习兴趣的表现,还是信息处理与思维表现,或者学习成果的展现都离不开真实性情境。真实性情境,一是真实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情境,二是创设的跨学科学习情境。跨学科学习评价可以是在实际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表现进行观察记录,此为真实开展的真实性情境;也可以是在创设的情境之下开展观察测评或者通过描述问题情境的纸笔测试,此为虚拟的真实性情境。无论是真实开展的还是虚拟性的真实,都要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任务中,不断检验成果、改进学习。

二、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跨学科学习评价设计

《2022版语文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定评价量表”[10]。评价量表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完成跨学科学习的向导、认识自己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果的镜鉴,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开展跨学科学习评价乃至实施跨学科学习,评价量表是关键。基于学业质量标准,从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深度开展出发,跨学科学习的评价量表需关注目标的适切性、指标的结构化、表述的普适性。

1.评价目标的适切性

无论何种学习活动,均需要有明晰的学习目标,而跨学科学习因领域的广阔、内容的综合,要求学习目标必须是适切的,否则极易造成学习过程的随意和学习效果的低微。一是要与学生本年段各学科学习目标要求相适切;二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相适切。语文跨学科学习“跨”的程度、“跨”的领域不一,但无论何种“跨”、如何“跨”,其学习目标均应以本学段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为参照,基于本年段儿童发展的特点,联系多学科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针对本次跨学科学习的学习任务进行具体化的设定。

例如,四年级下学期“轻叩诗歌大门”的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为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所跨领域主要为艺术。依据第二学段语文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标准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轻叩诗歌大门”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可确定为:(1)能参与策划、组织自编小诗集或诗歌朗诵会活动;(2)能在积累或尝试创作诗歌的基础上整理诗歌、编排目录;(3)能适当美化编选的诗歌集;(4)能通过合作朗诵等形式展现诗歌学习的成果。

四项目标来源于教材内容的提炼又综合了本年段语文及艺术学科素养。其中目标1来源于第二年段语文跨学科学习内容“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11]及第二学段学业质量“能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12];目标2由语文学业质量“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以及课程内容“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13]具体化而来;目标3是基于第二年段学生在美术上能够“针对某件物品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进行装饰和美化”[14]“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创作图画书”[15]的体现;目标4是基于第二年段语文跨学科学习“尝试运用艺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的学习内容以及第二年段学生在音乐上“能按一定节奏朗读儿歌、童谣和诗词”[16]“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17]“结合童谣、诗词等,运用演唱、演奏等表现形式进行创意表演”[18]的知识技能,通过运用艺术方面的知识达成本次语文跨学科学习。

2.评价指标的结构化

教学评价要注重核心素养立意。“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9]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指标应综合体现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然而,如何将核心素养具化为评价量表中的评价要素与评价指标?学业质量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刻画及勾连整体学习的导向给予了启发:从跨学科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依据跨学科学习中学生的具体表现确定评价要素及评价指标。具体落实到评价量表中,可从学习、展示、合作与管理三个方面展开。“学习”指对以语文为主,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展示”指学习成果,如一件作品、一次演讲等,也包括对成果的介绍;“合作与管理”指在合作中的个人贡献、协调能力以及对学习的规划、反思与改进等。三个方面融合了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所涉及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学习者与各个要素——与学习内容、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考量了跨学科学习的全程,展现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

如上所述,跨学科学习评价应基于儿童发展特点,对于具体的评价指标而言,一是整体上要充分考虑本年段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表现进行分级呈现。这也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中被广泛关注的SOLO(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的一种运用。SOLO分类理论从学习成果中分析出学生处于哪一思维层次,其价值还在于提高过程性评价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20]。将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指标分级呈现便于操作,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仍以“轻叩诗歌大门”跨学科学习为例,我们设计的评价量表详细列出“需要避免的情况”“合格”“优秀”三个层级的表现。运用量表,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知道要怎样做,要避免哪些错误或不当,在检测跨学科学习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清晰反馈存在的问题,具体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见表2)。

量表中“展示”部分的“介绍”即学业质量标准中的“分享”。作为与语言运用高度相关的概念,“分享”应具化到评价指标中。“我们在设计跨学科学习评价量表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价指标来引导学生,在进行成果汇报的时候要聚焦学习目标当中的核心概念,把自己团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基于这种理解开展的探究与实践亮出来、讲出来。”[21]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中的“分享”,除了成果本身,还需要关注“分享”的效果:一是内容要聚焦于本次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核心概念、主要任务;二是要有本年段所能达到的语言表现力,体现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进阶。综合学业质量标准以及“表达与交流”各学段目标,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分享”(语言运用)应达到以下要求: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分享展示,态度自然大方(第一学段);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可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力求具体生动,并能简要回应交流,音量合适(第二学段);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能用准确的语言清楚、有条理地介绍、说明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能即兴简单介绍,语气、语调适当(第三学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