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

作者: 黄小勇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1.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环境,其最主要的宗旨就是要体现信息时代正确的教育导向,充分发挥基于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引领学习者在现代道德规范与科学伦理的框架下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成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基本任务。

2.理念更新,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2.0是对1.0的延续与发扬,尤其从重视“物”向重视“人”的转变,从提升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养”转变。这样,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师生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与学的新型教学习惯;形成师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新型课堂管理方法,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转变。

3.跨学科学习,培育核心素养。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教育部“2022年新课标”中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倡学习者进行跨学科研究,以破除学科壁垒,设计出反映真实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生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4.多元评价,落实“双减”。由于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教育互动平台、智能终端等数字化的教学工具已经走进了课堂,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主导的学习方式的革新,同时也更多维、更精准、更多元地改变了师生教与学的评价模式,从而促进教师能够更好地实施精准教学,因材施教,更科学地贯彻“双减”政策,推动学习者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为学科融合夯实发展基础。利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全校所有班级都配置了智能交互一体机,实现了WIFI全覆盖,另有60%以上的班级配置了平板电脑。基于教学云互动平台,教师能够获取全方位多维度的教学数据来开展精准教学,有效促进和提升了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能力。

2.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为学科融合培养发展新思维。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过程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成为了教与学的新方式、新思维。教师和学生在当前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可以针对教育教学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学习与创造教学活动,有效地解决问题,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学习与互动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实现了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提升全体师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3.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为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笔者所在单位以校本教学模式“三维课堂”为抓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促使教师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入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元评价和考核方式。

4.信息化能力校本研修,为学科融合注入发展内驱力。笔者根据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校本研修135工程”,以“一案三评五训”来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达成教师教育能力校本研修的整校推进。(1)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全员全科研训等方式,使得每位教师都具备开展校本“三维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能自行备好相应的微课程资源包,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通过课程培训分享、集体备课、专家引领等方式,打通课堂教与学信息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汇聚于学生的学,从而落实校本研修的能力提升成效。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若干探讨

1.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例如校园网/无线网络全覆盖、智能互动一体机进教室、师生配置移动终端(或采取BYOD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学习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工具,信息技术多维度多层次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师生(教学主体)双主地位的构建。在教育信息化 2.0背景下,教师应当把信息技术与教法、学法深度结合,建立恰当的学习者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和评价考核方式,使学习者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和处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并在数字化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

责任编辑邱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