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探究

作者: 邹春霞

一、问题的提出

1.评估方法的传统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依赖考试作为评估手段,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评估方式单一且片面,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课程改革对素养教育要求的提升,这种终结性评估体系的不足日益明显。学科素养的培养应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依赖于机械记忆和应试。

2.学生反馈机制的不足。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反馈的机会有限,且反馈中存在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学生反馈通常在课后或考试后进行,导致反馈信息的延迟,进而影响教学改进的及时性。

3.实践操作的缺乏。当前,不少化学教师对学科素养的理念和深层含义掌握不够深入,这导致他们在评估学生在化学理论、实验操作以及科学推理等方面的成长时面临挑战。此外,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的不足也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应用这些概念。

二、具体教学设计过程

本文选取“水的净化”这一课题作为案例,详细说明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旨在为实现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整合提供实践指导。

1.确定评价指标。化学观念的评价指标要求学生能够描述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并关注水与健康的关系。科学思维的评价指标强调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如自制净水器和水质检测,来增强合作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辩证思维和对水资源的责任感。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评价指标着重于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体验过滤操作的重要性和认识问题解决的思路。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评价指标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以及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认识。整体而言,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在化学知识、科学思维、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方面的发展。

2.设计评价任务。本节课教学环节包括了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体验天然水在实验室的净化过程、用自制净水器对天然水净化,以及展示汇报“从地表水到净化水”的问题解决过程。在第一个环节,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来水的来源和净水过程,以培养关注化学与健康的化学观念。第二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制作实验室过滤器来净化水,体验过滤操作,增强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使用提供的材料自制净水器对天然水进行净化,并检测过滤后的水样,以增强合作创新的实践能力。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需要展示汇报他们的水净化问题解决方案,通过交流、评价和优化方案,培养对水净化过程的理解、分析和创新能力,同时提升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3.制定评价工具。本部分旨在通过设计一套评价工具,全面监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进展和成效,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利用这些评估工具,教师能够迅速调整教学计划,向学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支持。同时,学生能够依据评估结果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点,进而更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三、课堂实施过程

【任务一】同学们可知家里的自来水是如何得到的吗?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并总结。

【学生活动及表现评价】在讨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时,学生们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参与热情。根据课堂表现性评价表,大部分学生达到了水平2的表现标准,能够描述净水步骤并解释原理,但仍有少数学生停留在水平1,需要进一步的个别指导。

【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后续的教学活动,引入更多的视觉辅助材料,如流程图或视频,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净水过程。

【任务二】制作实验室过滤器净化水,体验过滤的操作。老师在学校梅花园里采集了一些天然水,我们先体验实验室的过滤方法进行过滤,请每组的组长取水样,先用实验室制作的过滤器净化水,材料、用品:滤纸、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操作要点:过滤器的制作及“一贴二低三靠”的过滤操作体验,过滤得到的水用肉眼判断清澈程度。

【学生活动及表现评价】学生们在制作过滤器时表现出了兴趣,但各组学生在过滤过程中的操作细节把握不一。

【教学策略】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各组的过滤速度不一?过滤后的水样为何也呈现出肉眼可见的澄清程度不同?

【任务三】模拟在野外或地震灾区的情境下,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裁去底部的塑料瓶、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纱布、蓬松棉,按照一层材料一层纱布制作净水器,得到的水用浊度检测仪进行检测。

【学生活动及表现评价】学生们在模拟野外或地震灾区情境下制作净水器时,能够积极参与并尝试使用提供的材料。但是由于学生对过滤材料特性不够了解,因此材料的放置顺序出现不同,最终也影响净化后水的浊度。但学生在净水器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创造性。

【教学策略】根据课堂表现的反馈,决定课后增加一个关于过滤材料特性的迷你讲座,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结果讨论,以提高他们对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使用水质浊度检测仪,并教会他们如何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净水器的效果。

【任务四】小组派代表展示汇报,交流、评价“从地表水到净化水”的问题解决过程。(1)展示作品自制净水器实物及净化后水样。(2)汇报水质浊度检测报告;(3)本组净水器的优点及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及表现评价】在展示汇报环节,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并展示他们的净水器作品。他们在汇报中能够描述净水器的制作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但在解决方案的优化和改进方向上缺乏深度。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优化他们的净水器设计,提高学生的汇报和交流能力,并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改进方案。

四、结束语

通过本教学案例的深入实施与反思,明显地展示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课堂表现性评价表和学习结果评价表收集的数据,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过程中,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成果的反馈,也为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提供了依据。尽管在评价指标的具体化、过程性评价的及时性、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评价任务的合理设计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但这些挑战也指明了未来教学改进的方向。教学评价不应仅作为教学活动的附属,而应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紧密相连,共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期实现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邱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