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索
作者: 杨正方在我国“合作学习”一词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本文“小组合作学习”指若干学生以完成特定学习任务为目标,由教师依据学科教情、学生学情,有目的对学生分组而组建的临时团队,借助教师的指导,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围绕着主题任务,通过沟通交流、合作探索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而获得能力提升的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一级主题“实验探究”的内容要求中有9个测量类实验活动,12个探究类实验活动。在这些活动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以“物体的质量”为例,介绍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教材分析发现,“物体的质量”一节由物理概念知识、物理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三个知识点“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单位及换算、质量的测量仪器”;二个活动“探讨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设置四个小组任务:任务1.每小组准备3—4个不同材质的物品(课前)。任务2.每小组编制2道单位换算的即时训练题(课前)。任务3.实验操作:固体的质量测量、液体的质量测量(课中)。任务4.设计测量一个曲别针质量的方案,并完成实验(课后)。
任务1、任务2属于“教”前任务,每个小组内部有分工、合作,学生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会存在矛盾,需要组长与各成员充分沟通完成。教师安排这两个活动任务,实际上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下采取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
任务3用天平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属于实验操作学习,是学生测量类分组实验。教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金属块、木块、托盘天平、盛有水的水槽、烧杯、量筒、细线等,学生组内有橡皮、签字笔、钥匙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物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学习,利于组内学生的实验操作、交流合作。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较长时间的实验操作得到锻炼,学生的心理归属由于频繁的交流得到满足。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大胆放手,个别指导,让学生浸润在物理情境中,热烈地讨论、专注地探索,师生回归到学习的场域。
任务4设计“测量一个曲别针质量的方案”属于开放式作业。学生根据各自小组的实验资源情况,设计“测量一个曲别针质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本环节涉及人员分工、仪器选用、测量方法确定,实验误差分析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为让本活动的教育作用最大化,教师进一步设计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的汇报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的强大效能将得到体现。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一)分析学情、科学分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在充分了解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兴趣、爱好、学力等情况后,教师依据学习任务,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小组内的责任与分工,确保小组内成员在学习活动中“因人而宜、各尽其才”。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将贯穿教学始终,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小组内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人的存在,使学习小组成为休戚与共、共荣共损的共同体。
(二)吃透教材、分解主题。教师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需要充分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教育资源。何时何地何内容适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师需要认真分析、仔细考量、慎重选择。当教师确定某部分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后,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以重难点知识为主线,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引导者。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敢于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能做的事情。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袖手旁观”只是表象,教师要做到干预时,直接了当、恰如其分;放手时,胸有成竹、洞岸观火。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灵活把握课堂,不断锤炼“放得开、收得住”课堂教学本领。
(四)多元反馈、合理评价。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真实的学习状态,互评让学生了解同伴眼中的自己,师评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为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同步设计导学案、评价量表等用于作品展示、操作示范、问题讲解的引导和评价,为多层次、多角度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