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国际辐射、项目驱动、基地协同、过程保障”五维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
作者: 张玉萍 徐玲平 陈达 郭银景 彭延东 王立华 颜斌 杜立彬 刘善德 张会云 Laxmisha Rai
摘 要:该文从强化研究生服务国家意识和多元创新、夯实理论基础、拓展知识广度入手,探索建设 “思政引领、国际辐射、项目驱动、基地协同、过程保障”有效融合的五维一体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围绕“思想过硬、视野开阔、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输出”的工作目标,该体系以“思政引领”“国际辐射”为头部德育引领,强化研究生服务国家意识;以“项目驱动”为左翼,为研究生提高技术报国本领提供科研创新支撑条件;以“基地协同”为右翼,强化研究生技术报国之实践和服务社会能力;以“过程保障”为多方监管之尾翼,确保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学位论文质量。以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课题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建立起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五维一体;思政教育;科研创新;协同培养;国际化;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007-0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the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ve-dimensional integrated post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hat effectively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international projection, project-driven approach, collaborative bas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system aims to cultivate postgraduates with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broa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strong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capabilities. It emphasiz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ion" as the leading moral and ethical guidance, enhancing postgraduates'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the nation. The "project-driven" approach on the left wing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support framework for improving postgraduates' abilities to 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 technologically. The "collaborative base" on the right wing strengthens the practical service to the nation and the community. The "process management" serves as the multi-faceted supervision tail,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sis wor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established a curriculum system that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courses".
Keywords: Fiv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促进技术革新的重要使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卓越的创新能力[2-3]。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当前,研究生培养体系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次,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此外,思政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4-5]。本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案例,构建了“思政引领、国际辐射、项目驱动、基地协同、过程保障”的五维一体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通过整合思政教育、国际视野拓展、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协同及培养过程管理五大维度,旨在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以适应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一 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研究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扎实的学术和创新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以承担民族复兴之大任。而目前研究生培养体系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研究生课程思政资源不足、文化氛围营造不够
当前,研究生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资源配置不足,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内容。这导致培养的很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和精致利己主义,部分学生对未来和生活比较迷茫,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部分学生表现出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业压力下,表现出法律意识不强和道德界限模糊,造成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6-7]。
(二)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项目和平台不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能够提供给研究生参与的国际化项目仍然较为有限。项目数量的不足限制了大多数研究生到我国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影响了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这导致毕业生国际竞争力不高,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仪和企业国际化的人才需求[8]。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受限,制约了其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发挥[9]。
(三) 科研训练资源匮乏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
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是科研项目驱动力的不足。科研项目是推动研究生深入科研实践、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缺乏充足的项目支持,研究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科研问题和研究方法,限制了他们科研视野的拓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项目的缺乏也影响了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机会,不利于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 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组织模式单一,开放式办学程度不高,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缺乏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开放式教育策略。该模式下,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限,导致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因此缺乏对新事物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难以满足当下新技术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的要求。
(五)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不够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管理机制的不足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方面。当前,许多高校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10-11]。此外,学位论文的质量反馈和制约机制也存在不平衡性,学位论文质量反馈制约机制不平衡等,使得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难以获得持续、有效的支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导致部分学位论文质量不高[12]。
二 本研究体系的主要理论基础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全面、高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研究生的服务国家意识、创新能力、理论基础和知识广度。从强化研究生服务国家意识、多元创新、夯实理论基础和拓展知识广度入手,探索建设将思政育人引领、国际辐射优势、项目驱动创新、基地协同实践、过程管理保障有效融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紧紧围绕“思想过硬、视野开阔、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输出”的工作目标,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改革实践指导理论体系。
该模式以培养具有坚定思想、广阔视野和强大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政引领”指通过课程思政和文化氛围提升使研究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道德素养。
“国际辐射”指培养研究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国际视野下服务于国家的意识,以及通过中外文化的碰撞,增强留学生研究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项目驱动”指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创新平台、动力和资源,夯实研究生创新基础,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同时将爱国主义根植到研究生的科研经历中,固化到科研经验。
“基地协同”指利用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双导师”协同指导,融合校企双方资源,增强学生对接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过程保障”指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和学位论文把关,通过完善质量控制过程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以“思政引领”“国际辐射”为头部引领。依托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双语教学进行“思政引领”“国际辐射”,强化研究生爱党爱国和服务国家意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注入“国际理念、国际标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重点,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需求,扩大我国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以“项目驱动”为左翼,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支撑条件。依托青岛市在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以及山东科技大学在煤炭和海洋技术方面的行业特色,立项更多高层次科研项目、加大横向合作力度,通过项目实施为研究生创新提供资源保证和驱动力。
以“基地协同”为右翼,强化研究生的实践和服务社会能力。利用青岛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能力和政府的产业引导能力,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队伍,瞄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13]。
以“过程保障”为尾翼,推进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挖掘分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测和保障的构成要素,完善学业预警分流淘汰机制、奖助体系、学位论文申请与授予基本要求等顶层设计,推进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及研究生就业反馈等全过程质量保证,实现多方监管、全面提升,建立覆盖学位申请与授予全过程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