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平台矩阵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金融学专业产学研融合模式研究
作者: 武止戈 刘婧怡
摘 要:新商科背景下,传统金融学专业教育普遍存在与学科前沿、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脱节,国际化视野缺乏等结构性短板。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础上构建以学术科研和商业实践为双维方向、以竞赛和实操为双维机制、中西元素结合的创新平台矩阵,能够有效实现全要素参与下的产学研融合,激发师生创造力,对培育社会发展所需的全球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台矩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金融学专业;产学研融合;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012-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business studies, there are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shortcomings i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finance majors, such as being disconnected from the forefront of disciplines, social needs and students' individual demand, and lack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On the basi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platform matrix with academic research and business practice as the dual dimensions, contests and practical operations as the dual dimensions mechanism,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under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elements, stimulate the creativ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also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global and composite innovative talents required for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platform matrix;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stitution; finance major;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integration; academic competition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重塑经济社会形态的背景下,新商科作为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融合现代数智化技术及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复合型商科应运而生[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下的金融学专业教育也构成新商科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
然而,传统金融学专业教育目前仍普遍存在与学科前沿、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脱节,国际化视野缺乏等和新商科建设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短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首先,传统金融学专业教育与学科前沿脱节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教材内容一定程度上存在核心理论讲不透、海外经典译不准、模型内涵阐不明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授课内容缺乏对全球范围内金融学发展前沿的动态跟踪,学生囿于滞后的学科知识体系,无法对金融学最新趋势有准确清晰的把握。其次,在对接社会需求方面,一方面,传统金融学教学内容侧重于对知识概念的“填鸭式”灌输,缺乏与实体企业及金融部门的对接,忽视对理论形成背景的还原及与现实经济问题的对标,导致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存在明显脱节;另一方面,传统金融学教学方法缺乏借助R、Python、C++等数智技术相关语言进行量化分析的系统性训练[2-3],导致学生缺乏借助数据分析现实问题现象的能力,无法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再次,传统金融学专业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多元个性化需求的痛点在于:一方面,高深的金融学理论模型推导“曲高和寡”,无法激发实践类人才的学习兴趣,而通识性的介绍无法满足研究型人才的知识渴求;另一方面,一刀切形式的测试、竞赛等举措无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专业培养的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和全覆盖。此外,受限于师生与海外联系交流较少及外语能力等因素,部分金融学专业在教育理念上缺乏国际视野,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无法与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接轨。
近年来,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校以独立法人形式,或与我国高校合作以非独立法人形式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借助从海外引进的教材、师资、管理模式等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截至2023年5月,我国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198所,其中开设金融学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18所。本文基于传统金融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优势,构建以学术科研和商业实践为双维方向、以竞赛和实操为双维机制、中西元素结合的金融学专业创新平台矩阵,以有效实现全要素参与下的产学研融合,激发师生创造力,对培育社会发展所需的全球型、复合型金融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育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先进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有利于改良我国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第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强。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需要引进1/3以上的全外文专业核心课程、海外师资和教学资源,同时兼顾学生未来出国留学的可能性,因此在课程初期要强化英语培训,并且对雅思、托福等英语测试成绩有着严格的硬性要求。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其外语听说读写水平相较普通中文教学平台学生具有显著优势,能深入系统地阅读消化理解经典外文原版教材,这为夯实理论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经济管理专业海外引进课程量化分析能力要求高。海外高校经济管理学科课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重视量化分析,根据难度深浅程度层层递进地开设数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最优化、实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量化分析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借助数据和统计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外引进专业课程注重实际能力培养。海外高校专业课程注重在理解核心理论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考核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而非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这种先进教学理念有助于经典理论与前沿研究、教科书概念与现实市场环境实现精准对接。
二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金融学专业创新平台矩阵产学研融合模式
针对以上新商科背景下传统金融学专业教育存在的短板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育优势,本文拟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金融专业,以学术科研和商业实践作为学生主体的两个培养发展方向,以竞赛和实际操作作为学生主体的两种培养训练机制,构建融合中西方元素的金融学专业创新平台矩阵(学科竞赛平台、技能竞赛平台、学术实验平台和商业实践平台),旨在激发师生从事金融学专业科研与社会商业实践的积极性,实现全要素参与下的产学研融合。
(一) 学科竞赛平台
该平台基于学生个人兴趣偏好,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数据挑战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为代表的学术类竞赛,和以企业模拟经营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内的创新创业类赛事(表1),以此多维度、多层次提升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术能力有一定要求,适合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学参与。同时,学生团队在比赛中的协调性、互补性和执行力发挥着主导作用,组建具有独立调查研究分析能力、学科交叉互补的参赛团队是学科竞赛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4]。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校内资源整合方面应该为竞赛团队提供系统化的竞赛培训,整合不同学科专业资源,使师生能够实现跨学科合作,共同参与学科竞赛,从而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5]。其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校外资源发掘方面应该积极与校外科研及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科竞赛参赛作品的创意设计与成品完工提供实践支撑。最后,对于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及指导教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积极宣传表彰,激励更多学生和教师参加学科竞赛活动[6]。
(二) 技能竞赛平台
技能竞赛(表2)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更强调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情境紧密结合,创新性地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该类竞赛平台适合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意在本科毕业后即进入职场开展事务性工作的同学参与。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升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素养,首先应基于金融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与金融企业实务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现有竞赛机制,将其精华运用于教育教学体系中。其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入真实的金融企业案例作为教学资料,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7]。最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出台技能竞赛相关的鼓励机制,推进“以赛促学”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学分、奖学金、奖品等为奖励,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技能竞赛活动的兴趣,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8]。
(三) 学术实验平台
基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学术实验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研学融合式课程群、科研方法培养机制和学术产出报告机制。首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对海外引进本科课程进行研学融合式改良,在培养学生学术创新意识的同时,实现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改进。授课教师可以注重在平时成绩中加入与科研和案例密切相关的练习考核,例如在数学课程体系初级阶段的商务分析类课程中,可要求学生搜集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数据并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基本数据分析,如计算求均值、中位数、分位数和方差等,并且以初级报告的方式提交,以提升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学生的练习逐步向更高层次提升,如在统计学方法课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在数量方法课程中分析的数据,结合研究背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分析,并提交论文。通过逐步提高的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术科研之中发现规律的乐趣,也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练习和考核纳入平时成绩,学生会更认真的对待,且严格要求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题目,不得和他人重复。
其次,建设科研方法培养机制。该项机制建设的目的是通过研读经典的全英文教材和学术论文,来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启发研究思路,有助于本科生加速熟悉研究问题设立、理论框架构建、前沿文献搜集整理及实证方法应用等各研究环节,弥合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学术沟通鸿沟,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9]。该学术方法培训可在平台设立初期每周举办一次,邀请金融专业具有丰富学术科研经验及成果的优秀教师主讲; 同时,由学生会学习部等学生社团组织负责讲座教学视频录制,并由学生会宣传部等社团组织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