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与国际化的未来教育新模式研究
作者: 刘文博摘 要: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数字化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矛盾。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各行业的岗位需求应该被重新定义,这进一步引发企业用工方式的巨大变化,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挑战。因此,我国高校教育亟需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社会的未来教育新模式。该文首先通过收集、整合和总结国内外关于未来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四川大学相关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基于上述内容,该文又探讨信息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未来教育新模式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提出关于未来教育新模式的思考和观点,构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的未来教学新模式。这将为我国培养适应智能技术和全球化发展的新型人才提供支持,并为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信息化;国际化;工程教育;未来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020-05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exist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fields such as big data,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ybersecurity and China's goals for digital talent development. The swift evolu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has placed new demands on job requirements across various sectors and has significantly transformed the employment landscape for businesses. As a resul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urgently need to reform their existing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s and explore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s tailored to the digital society of the internet era. This paper begins by collecting, synthesizing, and summarizing research findings on emerging educational models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 It also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chuan University's relevant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Subsequently, it delves into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educational models with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viewpoints and ideas regarding these future educational models and proposes a new teaching model that fosters student autonomy and innovation. This endeavor aims to support China in nurturing a new generation of talents capable of adapting to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nd global developments. Additionally, it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ongoing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untry.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future education; innovative paradigm
我国拥有大规模的工程教育系统,每年为社会输送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目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数字化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1]。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各行业的岗位需求被重新定义,这进一步引发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巨大变化,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挑战。在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难以快速适应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将实现从普及教育向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历史性转变[2]。
为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急需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支撑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因此,我国高校教育迫切需要变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在互联网蓬勃发展下的未来教育新模式。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趋于全球化,人类社会的变革将会对教育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未来教育新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等,反思当前教育的不足。我们提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为未来教育发展做好实际准备,并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教育现代化”“中国制造2050”和“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培养多样化、创新型科技人才[3-4]。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未来研究方法论、调查研究法和探索研究法,结合四川大学相关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探索和分析信息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未来教育新模式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提出关于未来教育新模式的思考和观点,旨在构建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
一 国内外未来教育模式研究带来的启发
英国著名教育科技教授MITRA发现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三五成群可以自主学会使用电脑,揭示了网路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知识的交流互动性,使得课堂更加高效[5]。DimensionU创办人ETUK指出未来教育模式中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网络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以保证教学和情境充分符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州大学教务主任LUCEY同样发现在未来教育中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积极投入,而并非一味地死记硬背的学习环境,这种基于信息化下的未来教育新模式将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不可破解的问题在国际化的信息资源下将会得到解决,揭示未来教育的新模式——有需要,就去学。Democrasoft的创办人Lang提出,未来的教育模式应该引入合作这一新元素。在他所描述的合作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教育者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考和心理状态。
同样地,新时代下未来教育新模式研究也是国内教育工作者探索前进的方向。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等[6]提出未来教育的新模式与技术的角逐中互为成就,技术发展会对未来教育的定位、内涵和形态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丽[7]研究发现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新时代中,未来教育评价必须前瞻性地适应未来教育新模式的变革,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高效的评价制度。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教育新模式发展的有益启示,揭示了现有教育模式缺乏主动性,突显出开发自主性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并研究基于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未来教育新模式。
二 基于信息化与国际化的未来教育模式思考与探索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加强,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使他们能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参与远程互动学习。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多样化资源。例如,四川大学图书馆已开通校内外访问,以确保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能同等地享受网络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未来教育的新模式还将呈现出学习形态的弹性化[8],这是结合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现有社会发展的结果。学习形态的弹性化强调必须有更多的弹性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这就要求学习者不断适应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环境。学习形态弹性化不仅强调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旨在培养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个性和自主性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化通过弱化国家之间的边界,为教育的国际化降低了成本。同时,信息化和国际化成为实现未来教育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传授的内容深度、广度与高度引起学生的关注,但同时也逐步暴露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习内容定制化和个性化是缓解乃至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学习内容的定制化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决定教学内容,从而打造真正的师生共享课堂。例如四川大学开展国际课程周,邀请国外知名研究者前来进行教学。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事实上,这也是未来教育新模式中学习内容个性化的一种趋向。除此之外,四川大学还开设了探究式小班化教学,逐步将定制化学习推广至全校。随着学习内容定制化和个性化不断深入,受教育者将从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并从自身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出发,积极采用自主学习方法和主动知识分享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还将结合线上教学的优势,并在实践过程中寻求创新。在信息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未来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信、立足本土、国际视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无边界学习”观念中,单纯“消化”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过去时,混合式的学习方式将成为主流[9]。它将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完全由教师主导,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则主张学生自我探索,并强调通过协作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基于信息化和国际化,未来教育中学生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信息网络资源及丰富的可选择性课程,此时混合式的学习方式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混合式学习方式涵盖了课上与课下混合、线上与线下混合、国内和国外混合、虚拟和现实混合的教师指导和学生主导的学习过程,不仅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而且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行为与方式。近年来新冠感染疫情严重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迫使学习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的优势。
在新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形态将从工业时代的课堂教育转变为信息化教育、算法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10]教育和区块链教育等。未来教育新模式的学习评价需要前瞻性地适应未来教育结构体系的变革,充分利用5G等前沿技术构建科学且高效的评价制度。所以,学习评价多样化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学习评价体系较为单一,通常以“一刀切”的形式把学生定级分等。然而,基于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未来教育新模式的学习包括个人学习、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等多种相互交叉的学习,这要求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采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及方式,学习评价更为注重过程。评价应从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为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满足定制化和个性化需求,学习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也会随着学习者个体的差异而有所变化。例如,四川大学正在探索改进学习评价方式。此时,期末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手段,而是将评价发展为过程化考核。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师生拥有给对方评价打分的权利,根据不同的学习过程进行公正的打分评价,充分展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将会在未来教育模式中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