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军队特色的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
作者: 代健美 李宫清 孙剑锋
摘 要:信息时代下,虚拟教研室作为高等教育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创新发展模式,依托于智能信息技术平台,综合优势教育资源,能有效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军队院校管理层级严格、数据共享受限,探讨如何发展具有军队特色的虚拟教研室十分必要。该文分析军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意义和面临的困难,探讨军校虚拟教研室的定位、目标,提出“管理垂直化、业务平面化”的组织模式,对规章制度、智能平台和精神家园等建设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并设计相应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军队院校;虚拟教研室;智能信息平台;组织模式;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024-05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as an importa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lies on th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integrates superior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ilitary academies is strict and data sharing is limited, so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how to develop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with militar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military academy. And it discusses the positioning and objectives of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the military Academy,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management vertical, business planarization",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telligent platform and spiritual home in detail, and designs the corresponding realization path.
Keywords: military academie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organiz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approach
教研室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组织中最基本的细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主要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任务是完成日常教学和把握学科发展。军队院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军事人才,发展军事科学,服务备战打仗。军队院校教研室,作为最主要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和实体,注重教研并重,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但是,囿于部队的特殊组织体制,军队院校教研室规模较小、保密性高且相对独立,整体上不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师素养的提高。随着知识生产和传承需求的日益扩大,为战育人、联合育人要求的不断提升,迫切要求军队院校基层教学组织不断发展、改革和创新。
“互联网+”、5G/6G、人工智能和AR/VR等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虚拟教研室正是信息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1-2]。虚拟教研室能跨越时空限制,充分利用和平衡教育资源,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教研活动和经验交流。军队院校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拓展学习交流的边界,改革创新自身组织模式和职能,不断地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新一代能适应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军事人才。因此,探索具有军队特色、适应军队院校教育需求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模式和方案对军队院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 虚拟教研室发展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3]。在信息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虚拟教研室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学组织,是教育教学资源在信息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实现跨时空整合、优化及加强的重要载体,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形式。在虚拟教研室内,科学家、学者、教师、技术部门和参与单位等具有共同价值、原则以及不同程度经验的知识主体,以教员角色对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学术研究和创新、教学经验交流和学生培养等一系列教育事项进行跨时空、跨领域、跨学科、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对话、交流、探索和创新,保障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适应新时代人才教育的需求。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0号),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实践[4]。截至2023年7月,全国已建成657个虚拟教研室,参与成员达6万多人。依据学科分类及虚拟教研室实际数量综合考量,这些虚拟教研室被分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和艺术历史哲学10大门类28个协作组。其间,各试点虚拟教研室也不时地分享建设报告,交流建设经验和心得,改进缺点与不足。关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常有有深度和内涵的研究成果见于报端,较为深刻全面地阐述了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5-12]。
在军队院校中,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等已经获批建设了一批课程群、课程、学科类虚拟教研室,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大学数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空军工程大学的“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陆军工程大学的“数据结构课程虚拟教研室”等。但其本质上仍然是地方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思路的延伸,建设内容无法满足大部分军校教学需要,建设框架没有突破军队院校、部队的限制,其效益发挥受到较大制约。
为此,有必要研究探索适应军队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新的虚拟教研室组织运行机制、建设模式和实现途径,以适应信息智能化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浪潮,提升军队院校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 军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意义
军队院校教育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本途径,与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共同构成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其知识和技能传授体系框架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为出发点和目标,具有极强的军事特色。因而,如何根植于智能化信息平台,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军队特色的虚拟教研室,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拓展军队院校部队之间的交流维度
现有军队院校教研室的教育教学大多立足于本校、本专业的师资力量。虚拟教研室能够促进军内外相同或相近专业领域专家、学者与青年教师的交流频次,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部队院校的整体育人能力。
(二) 打破军队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藩篱
各军兵种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大多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缺乏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个个军校教育资源的孤岛,孤岛之间存在阻碍沟通的藩篱。而突破藩篱的交流合作往往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和时间,阻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虚拟教研室可以通过构建智能的交流平台,使军队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更为安全、流畅、便捷。
(三) 拓展军地融合的新内容和新领域
虚拟教研室不仅可以打破各军队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藩篱,还可以与地方教育资源建立紧密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开阔的、现代的、高效的教学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将军队院校各孤岛联系在一块,还连接了地方高校这一极富资源和营养的大陆。将地方社会资源更全面、高效地向军队院校注入,能够让军队院校教育更广更深地融入到全社会教育体系。此举不仅能富集优势教育资源服务于军队院校教育,而且拓展了军地融合的新内容和新领域。
三 军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存在的困难
军队院校虚拟教研室的发展建设能切实提高军队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建设军队特色虚拟教研室主要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现实困难。
(一) 军队组织体制和虚拟教研室组织体制的系统矛盾难突破
军队组织体制是一种多层级,分工明确,权责分明的强约束垂直型架构。虚拟教研室的组织体制是一种少层级,专业相近,权责平等的弱约束平面化架构。如何将两种不同的组织体制有机结合,克服组织体制的矛盾,进而提升军队院校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专业知识保密性要求与交流开放的矛盾难解决
军队院校教育的知识体系、组成、内容,很多涉及军事秘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知密范围。而虚拟教研室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信息化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本质上拓展了知识传播的边界。这种保密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导致军队院校难以基于现有互联网交流平台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
四 军校虚拟教研室的组织架构
综上所述,推进建设军校虚拟教研室有助于军校之间、军地之间的优秀教育资源的集中;有助于探索信息智能化条件下军校教育教学的模式创新;有助于拓展军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但必须解决体制机制藩篱,化解信息安全风险。
为建设具有军校特色的、适应军校体制的、能切实提升军校教学研究水平和质量的教研组织,本文对军校虚拟教研室的组织架构和建设内容进行了探索。
如图1所示,我们设计了一种“管理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模式。该架构考虑了军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难点,将教研室的管理和业务分开,做到分级分层、单向有限透明和全程管控的纵向管理,和淡化层级、弱化障碍的横向业务交流。具体来说,军校虚拟教研室应是以某校某教研室为核心主体,吸纳其他军校、部队、地方高校和研究单位及企事业单位,甚至国际合作的专家、学者、研究员和教员等,构建成权责分明、分层次参与的教研体系。同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淡化各参与方的层级,破除交流的障碍,使该体系在业务层面上实现扁平化。
(一) 二级垂直管理指导模式
设计“军委训练管理部—军校虚拟教研室主责单位”的二级垂直管理指导模式,军委训练管理部作为虚拟教研室的最高指导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宏观指导和平台构建;军校虚拟教研室主建单位是虚拟教研室的直接管理部门,负责人员准入、方案备案、平台应用和活动组织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