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艾心荧 罗振源 张健超 李佳

新时代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0

摘  要: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团队基于课程特点,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思政融入点及实施方式、课程思政育人评价等方面着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综合党、国家、行业、学校、培养方案、课程和学生等多方因素,确定课程目标及课程思政目标;基于课程目标、毕业能力要求及行业前沿需求重构课程内容;构建基于“BOPPPS+2P”教学方法体系;将课程思政考核与专业知识能力考核相结合;深入发掘三大课程思政融入点,将国家发展历史、国家战略与专业历史融合,生态文明、标准规范与工程施工融合,职业精神与工程质量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隐性植入理想信念、责任使命、伦理道德、工程意识和工作态度等思政元素,育人成效显著。

关键词:新时代;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土木工程施工;思政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185-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team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uses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carry out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course content, integration point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which includ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bjectives are se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concern of the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nation, industry, college,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cholastic, etc. The course content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graduation ability requirement and industry frontier demand. Assess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combined with the 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hree integration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put forward, that include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history, national strategy and professional history,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andard specification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with academic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made up of ideal and faith,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ethics and morals,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working attitude and so on.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Keywords: new times; civil engineering may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gration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围绕新时代思政育人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每位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而在教师人数、课程门数、学生学习时间及对其影响等方面均占比达80%以上的专业课,则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主渠道”[2]。因此,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核心与关键。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共4个学分64学时,主要讲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施工技术问题和进行施工组织安排的能力[3]。本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本专业毕业生核心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约70%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岗位“安身立命”的重要知识,其施工技术素养关系着建筑业“长治久安”的发展大计。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是本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和“主战场”。

然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有涉及面广、知识体系繁杂、实践性极强和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学习兴趣及效率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考核成绩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疲于日常知识学习,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开展,弱化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具体问题如下[4-9]。

课程思政目标不够清晰全面,未能结合课程及专业特点准确提炼,未能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代高校育人要求。

传统教学方法下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有机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方法。

学生的课程及专业兴趣较弱。当前学生家庭环境普遍较为优越,学生吃苦耐劳意识较弱,对于施工一线的辛苦较为抵触,导致对本课程和专业的兴趣不高。

受行业不良风气及社会偏见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较低,对土木工程行业存在工作环境差、强度高、待遇少和技术含量低等偏见,缺乏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精神。

针对土木工程施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0]要求,结合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土木工程专业及行业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思政融入点及实施方式、课程考核等方面着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一  课程思政目标

团队综合党和国家、建筑行业、学校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以及课程特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目标(图1),并从“理想信念、责任使命、伦理道德、工程意识、工作态度”等五大方面,制定课程思政目标(表1)。

二  课程内容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客观规律,土木工程建设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及其原理,工程项目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原理以及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基于课程目标、课程支撑的4点毕业要求,结合建筑行业前沿技术需求,反向设计了10个章节的课程内容(图2),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与“两性一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的应用能力;同时依托行业资源,引入行业最新发展成果,建立工程案例库。

三  课程思政融入点及实施方式

为了达成5大课程思政目标,基于课程内容特点,深入发掘了三大课程思政融入点,将国家发展历史、国家战略与专业历史融合,生态文明、标准规范与工程施工融合,职业精神与工程质量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隐性植入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并基于“BOPPPS+2P”教学方法(图3),设计了“行业历史回忆、工程案例分析、大国工匠故事、主题思政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分散融入到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表2)。

思政元素:①国家发展历史、国家战略与专业历史;②家国情怀,使命担当;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生态文明发展观;⑤职业道德与工程伦理;⑥工程规范、标准意识;⑦大国工匠精神;⑧先进人物事迹。

融入方式:A直接融入;B画龙点睛;C任务导向。

教学方法:①案例教学;②情景体验——可视化实践教学;③课堂小组讨论;④线上平台讨论;⑤课堂讲授。

预期成效:①了解中国建筑业发展成就,提升专业兴趣、民族自豪感;②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专业历史的联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了解工程技术发展前沿、先进人物事迹、典型事故案例,形成良好职业精神;④掌握常见绿色施工与节能减排技术;⑤深刻认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与伦理规范。

(一)  国家发展历史、国家战略与专业历史融合

在绪论及各章节工程案例引用中,通过讲述国家发展历史当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疫情时期的“两山医院”等典型重大工程建设、三线建设前后建筑业央企发展历史,让学生感悟土木人的责任使命,震撼于中国基建水平的高超,增强专业兴趣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图4)。

精选建国十周年献礼工程、改革开放代表工程深圳国贸大厦、国家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建设等贯穿国家发展历史的典型工程案例素材,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居住与交通出行等美好生活需求的伟大业绩。

(二)  生态文明、标准规范与工程施工融合

在各章施工技术与组织措施讲解中,通过引用相关标准规范,强化学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规范的意识(图5)。同时在绿色施工和节能减排措施讲解中,融入生态文明发展观,让学生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  职业精神与工程质量融合

通过介绍我国施工领域,重大工程的尖端前沿技术,先进人物攻坚克难、拼搏奉献的英勇事迹,“豆腐渣”及安全隐患工程等典型事故案例,让学生深刻领悟工程质量与职业精神之间的联系,培养其工匠精神、工程意识与伦理道德(图6)。

通过“中国建造的脊梁、中国建造-世界第一、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等线上主题讨论(图7),让学生在素材收集、讨论辩思中感动于中国建设者的伟大事迹,震撼于中国建造技术的先进强大,感悟于作为一名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所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