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育与职业共鸣的中间变量
作者: 朱孝平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世界的共鸣?主流的思维逻辑是“以变应变”,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职业、行业的发展状况,预测职业、行业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体系的调整与优化。然而,当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采用可靠的方法对未来十年的职业结构作出准确而权威的判断,而且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个元素的变化很可能会引发整个系统结构的变化。以不可把握的“变”应对不可预测的“变”,必然会带来认知上的迷茫、行动上的慌乱。因此,需要改变思路,重置逻辑起点。这一逻辑起点就是“以相对的不变应对相对的不变”,实现方式可以从分析职业世界的时间结构与个人世界的时间结构入手。
从社会的时间结构来看,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职业世界(与行业关联)、工作世界(与岗位关联)、劳动世界(与任务关联)。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职业世界与工作世界都在发生着迅速而不可准确预测的变化,但是劳动世界却有相对不变的要素,不管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世界、享受生活的本质不会变。从个人的时间结构来看,个体从事的职业、工作也会发生变化,但是个体通过劳动服务于社会、获得个人尊严的本质不会变。由此,可以找到一个共鸣的结合点,即“劳动”,通过劳动把个人与社会紧密地关联起来。
再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分析,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劳动者”,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习得能力、形成素养等是培养劳动者过程中的主要方面。这些要素都会存储在人体并反映在“人的身心机能”上,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指向的是“学习者的身心机能”。这种身心机能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解析的,主要有:与身体活动相关的机能如“手稳”,与器官感受相关的机能如“眼尖”,反映思维能力的机能如“脑清”,体现心理状态的“心静”,以及隐含个人素养的“德明”。这些要素本质上反映了教育要追求的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项目化课程、做中学等学习方法,指向的都是学习者身心机能的正向改变。把这种身心机能关联到劳动与工作世界可以发现,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有效发挥这些身心机能,与工具之间形成协同,高质量地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它们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仅从“手稳”这一机能看,做精细手术需要手稳,准确射击需要手稳,油漆喷涂需要手稳……,劳动世界所需要的一切能力与素养都是这些身心机能的综合输出,只是侧重点与比例不同而已。由此,不仅找到了一个共鸣的基点(劳动),而且找到了共鸣的时空要素,即个体的身心机能。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就是这些具体的身心机能,当这些身心机能得到有效发展后,学习者也就成为了“合格劳动者”。
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世界的真正契合与共鸣,意义重大。因为这深刻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机能良好,走向劳动世界、服务于社会的人才。这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教育主要关注的不是知识与符号的学习,而是通过项目与行动,培养人的综合行动能力即“劳动能力”,且通过连续的职业教育,不断升华出“劳动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劳动者。通过“劳动”与“身心机能”这一中间变量实现教育与职业世界的共鸣,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学术顾问,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