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句整合理论视野下的重动句历时演变探索
作者: 何杉
赵林晓教授的专著《汉语重动句的来源与历时演变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结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批准号:15CYY031)修改完善而成的。该书入选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由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杨荣祥作序,书后附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长才研究员的推荐意见,值得学界关注。
重动句,或称“复动句”“动词拷贝结构”,是极具汉语特色的一种句式一直备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界的重视。关于重动句的界定、分类、构成成分的特点以及该句式的特殊表达功能等,都有学者进行探讨。关于该句式的来源和产生时代,也有学者提及,一般认为,这种句式的来源是为了解决句中核心动词既带补语又带宾语的问题,重复使用动词,其产生时代大约是清代。然而,由于缺乏详细的历时发展研究,学界对该句式的来源、形成机制、产生时代都不甚了了,在分类方面,由于缺乏来源方面的考察,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该书首次对汉语重动句的来源与历时演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探究该句式的来源及形成机制,考订不同小类重动句的产生时代,同时分析重动句的构式特征,重动句与相关句式的关系,并借鉴语法化的小句整合理论,细致探讨该句式的演变规律。该书的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重动句这一特殊句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在以下几方面较有创获。
一、基于语言事实:材料翔实,信而有征
对历时演变研究来说,扎实的材料是立论基础,若材料不可信,结论就会靠不住。由于重动句缺乏形式标记,在近代汉语白话文献中搜集重动句并非易事。该书是目前重动句历时演变研究中搜集例句最丰富的。作者查阅从晚唐至清末的大量白话语料,花费较大精力搜罗到不少过去不曾被人注意到的重动句的早期用例以及可能与重动句来源有关的材料。例如,明代的同时文献《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重动句的用例,再如前人较少关注的《古本戏曲丛刊》《孤本元明杂剧》中的用例,都令人印象深刻。
该书利用历史文献时,并非简单照搬语料库检索结果,而是注重语料的版本考订,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文献学功底。书中对语料的分析有两个细节,一是书中对前人研究举到的近代汉语重动句例句进行分析,剔除了一些非重动句的例证。例如,分析《醒世恒言》中“跟他脚跟不上”,指出明代白话小说中“跟/赶上脚跟”是固定表达,表示比较,该例句被许多学者用作重动句早期用例,其实并非重动句,而是“VO不C”结构,这样的分析有理有据,鞭辟入里,令人信服。二是书中采取文献对比法,考证同一文献不同时代版本的异文,如分析《红楼梦》不同版本中“听呆了话”和“听话听呆了”的表达差异;也对比同一文献中不同说话人文白表达的差异,如分析《李渔全集》中老妪与文人的文白表达差异,从而勾勒出语言演变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该书用翔实语料事实证明,汉语重动句在晚唐五代已有早期用例,宋代已经正式形成,元明以后大量使用且发展出丰富类型,且不同类或小类形成时代不同。该书通过大量白话文献材料证明,重动构式的各小类在不同时代先后产生并发展成熟,这也是近代汉语重动句体系逐步建构发展的结果。全书通过梳理不同小类重动句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使得学界对重动句发展的动态性和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避免单线思维和“一刀切”的分析法方式。
该书并不是简单罗列例句,而是对搜集到的重动构式例句进行了充分的数据分析,使得数据翔实可靠。尤其是在讨论重动构式和同类构式的关系时,该书用数据对比的方式来凸显同义构式和重动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后面附有“宋元明清文献重动句实例选编”,整理了大量正文中未列出的近代汉语重动构式用例。这显示出作者嘉惠学林的追求,后续学者关于重动句的研究都可以引述这些语言事实材料。其中有些例句的分析可能有争议,但是作者并不回避问题,不漠视语言事实,如实附录列出供学界参考。
二、敢于突破前人:观点鲜明,见解新颖
该书结合近代汉语实际,在分类和来源方面提出新见解。该书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论著,对重动句已有研究成果掌握相当全面,并能作出恰当评述和取舍。该书结合来源,根据构成形式和语义特点,将近代汉语中的重动句分为六大类,六大类中再各自分出小类。其分类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揭示了重动句的整体一致性以及类与类之间的差别。
在分类时,作者并不照搬前人的研究,而是能提出更贴合语言事实的见解。例如,作者将两宾重动句作为单独次类提出,指出该次类并不是动结式重动句“VOVC”后面带上宾语形成的,而是有自身的发展路径。再如前人研究中多将“VOV不C”简单看作“VOV得C”的否定式。该书突破前人认识的局限,结合近代汉语的实际情况,将“VOV不C”看作一个独立的次类,撰写专章进行分析。从语言事实来看,“VOV不C”产生的时代比“VOV得C”还早,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反预期表达式的凸显度更高。起初“VOV不C”表达一种与说话人预期相反的结果,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进入重动句反而是更晚时代的事情,这就提示我们,不能以现代汉语语感简单下结论。
该书明确提出,近代汉语重动句有其独特性,它当中的一些小类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衰落,如使用“得”作为补语的“VOV得”“VOV不得”“VOV得O”。即使是同一重动构式次类,在近代汉语各个时代平面的语法系统中价值也不尽相同。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中往往只关注“VOV得C”式与动结式重动句“VOVC”,对其他类型的重动句不够重视。再如,前人研究多不曾留意的“VO1V到O2”构式,其实是从南宋到现代汉语中一直富有活力的重动构式次类,该书专门对该构式的演变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刷新了学界的认识。
该书首次对重动句的来源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证明重动句有多种来源,鲜明提出重动句多种来源异质性的观点,突破以往研究将该句式来源都归为连动式的不足,并且提出“话题—说明”结构、纵予复句等都是重动句的来源结构。这就深化了学界对于构式来源的认识,构式的来源往往不是单一脉络,而是有多重复杂的来源。重动句的来源是一个复杂的异质体系,该体系与汉语复杂的句法网络有关系。
三、学术视野宽广:提炼规律,理论创新
积极提炼构式演变的规律,开展理论创新。该书在翔实的语言演变事实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和探索重动句历史演变的规律,颇有创获,学术价值很高。该书还指出,任何句法演变都有滋生的温床,提炼出促使重动句形成的典型句法环境:一是判断系词“是”后面的句法位置;二是因果复句的分句位置;三是言说动词后面的句法位置;四是心理感知动词后的宾语位置。作者认为在这些句法环境中,重动句整合得非常紧密,真正形成了形式和意义匹配的构式。
该书大胆进行理论思考,结合小句整合理论来看重动句的形成。自语法化理论引入汉语语法史研究以来,学者们较多致力于词汇(尤其是虚词)的语法化过程探讨,对跨小句层面的语法化现象注意得不够。这是由于句子的整合缺乏形式标记,搜集演变资料较为困难,也不太容易勾勒演变的轨迹。该书首次将语法学的小句整合理论引入重动句演变的研究,提出任何语言都有把分散孤立的小句组成复杂句的机制,重动句就来自跨小句的语法化整合。该书大致勾勒出重动句的语法化链条:来源结构(语篇)—前重动句(连动式)—联结式重动句—典型式重动句—重动短语(句内成分)。同时,该书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描述,而是坚持每一种重动构式的次类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力争为每一种重动构式都梳理出整合的脉络和整合流程图,努力去呈现更为清晰的演变过程。书中借鉴构式语法的构式压制理论,分析了许多非述宾结构进入重动句“VO”位置的现象,促使我们思考重动构式对于进入其中的句法成分产生的压制作用。
该书提出,致使义重动句产生之后,汉语的致使性表达手段却经历了一种由简到繁,由紧到松的发展过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令结构—致使义动结式—致使义重动句。由第一阶段上古的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可能是语音的屈折变化),到中古时期的使令结构,再到近代汉语的致使类动结式和致使类重动句,汉语表达致使结构的手段逐步丰富,也似乎更加繁复。
该书还借鉴主观化理论,提出各类重动句都含有评价义、主观性的特征,共同形成主观评价义构式系统,并在一定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不同类型重动句大都带有主观化的话语标记。主观评价构式重动句经常出现在评点类语体中。重动句经常用于表示主观判断的判断句或强调句式中。这就从语用功能角度为重动句的产生与演变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解释。
四、借鉴前沿理论:互动视角,注重系统
该书从同义构式互动角度探究重动句在构式系统中的地位,注重语法演变的系统性。该书指出,构式演变中新产生的构式与已有构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替代关系,而是多种构式并存的竞争关系。该书指出,前代学者提到述宾带补结构“VOC”到了明清消失了,被重动式“VOVC”替代,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其实,动结式重动句“VOVC”一直有“VCO”“VOC”和受事话题句“NP+VC”三种同义句式表达。例如,书中举到明清白话文献中有许多“做贼惯了、做官厌了、吃酒多了”的用法,并非因为重动构式“VOVC”产生它们便消失。
同时,该书在分析单个类型重动句时,总是将它与其他类型重动句进行比较。例如,书中指出“VOV到O”和动结式重动句“VOVC”,在同一故事题材的不同白话作品中经常可以换用,如“做媒婆做到老”(高明《六十种曲琵琶记》)和“做媒婆做老了”(《古本小说集成·今古传奇》)。书中探讨了重动构式与其他同义构式的互动关系,思考了同一含义本来能用其他句式表达,到了宋代以后为何采用重动句表示,有哪些功能是前代的句式无法表达,所以必须用重动句的。例如,书中在讨论“VO1V到O2”与同义构式的关系时指出,强主观化表达抽象概念的用法,前代的“VO1到/至O2”无法胜任,所以没有“*说话到舌尖”(赵林晓《汉语重动句的来源与历时演变研究》)的用法,只能换用重动句表达。该书提出,重动句为何能在与同义句式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由于它形式的凝练和独特的表达功能。
在讨论重动句的演变时,作者还特别留意语体对于句法的塑造作用。该书提出,《元典章》刑部的案件标题中使用两宾重动句,如“射鹿射死人”,是由于重动句形式凝练非常适合用于标题语体。在讨论“VO1V出O2”构式时,作者也搜集了时下新闻标题或微博热搜标题中这类构式的聚集使用现象,如“当渣男当出自信来”。该书还注意到前人研究未曾留意的评点语体材料,如《金圣叹全集》中对白话小说评点时多使用重动句进行点评。这样就促使我们思考语法演变和语体环境的关系,挖掘出汉语高语境依赖的特征。
当然,该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构式互动和构式网络的搭建还缺乏更为深入的思考。书中提到的从纵予复句到单句的整合,似乎还需要更多语言事实的支撑。书中的一些章节还稍显粗浅,未能在分析描写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作者自己的创新性理论,个别例句的分析也有争议。书中对构式化、重动句的类型学意义等相关理论思考还可进一步深化、提升。书中提到有些重动构式的“VO”可以理解成后面述补结构的方式状语,这样的分析还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以上不足瑕不掩瑜,希望作者在今后修订时能够继续完善。
总之,该书首次对汉语重动句的来源与历时演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汉语语法史研究中重动句演变研究的空白。该书章节安排合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引证有据,写作规范。该书部分章节已凝练为单篇论文,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汉语学报》等语言学核心刊物发表。该书笔力平实,言之有物,是重动句历时演变的一部力作,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