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和李清照词中梦意象对比分析

作者: 柯凤娇 苏燕

晚唐五代至两宋之交,虽社会动荡,但诗词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李煜是五代词坛的巅峰代表,李清照则是两宋之际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二者虽分属不同历史阶段,但其词作中皆呈现出对梦意象的创造性运用,折射出乱世文人的精神寄托与艺术追求。据高帆《唐宋梦词》一文中的统计,在李煜的45首词中梦意象出现15次,李清照的47首词中梦意象出现11次。当前学界关于“二李”词中梦意象的研究,多聚焦于个体作家思想内涵或艺术特色的单向度探讨,而针对二者词作中梦意象的对比研究则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拟通过系统化对比分析,既揭示二者词作中梦意象的差异性特征,又深入剖析其差异背后所承载的独特情感意蕴。

一、意象与梦意象

意象,在诗词中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而通过意象去解释梦则形成了梦意象。梦意象从殷商时期出现,到唐宋时期繁荣,被众多作者所运用。

(一)意象与梦意象的界定

在古代诗词中,“意”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等,“象”即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梦这一生理心理现象,大多是杂乱无章的,通过意象解释,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感官,即梦意象是普通意象在梦这一特定心理现象中的应用和体现。现代西方学者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提出梦是潜意识中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补偿,同时他也认为梦是一种经过伪装的潜意识表达。在文学作品中,梦意象用于表达深层思想、情感和潜意识活动,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象,也可以是虚拟主观的创造。梦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占梦卜辞,后在唐宋时期兴盛。

(二)唐宋诗词中梦意象的发展

梦在唐宋时期频繁地出现在诗词中。据高帆《唐宋梦词》一文中的统计,在1044首唐五代词中,有关“梦”的描写出现了191次;《全宋词》中的“梦词”更多达3993次。随着诗词的繁荣发展,梦意象也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作者表达情感和探讨人生哲理的工具。例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白居易《长恨歌》),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渴望梦中相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对梦境的大胆描绘,表达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以及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南唐后主李煜与宋代词人李清照都频繁使用梦意象,且二者词中的梦意象具有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李煜、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共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在主旨上和艺术上存在着共同点,主要表现为二者都通过梦意象宣泄情绪、隐喻人生;并且,二者都运用了音乐与画面相结合、时空交织的艺术手法,丰富了梦意象的内涵与形式。

(一)梦意象主旨上的共同点

在主旨方面,二者都通过梦意象来宣泄情绪,寄托情感;同时梦意象也常常被用作人生的隐喻,丰富了词的内涵。

其一,情感的寄托与宣泄。例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多少恨》),这是李煜被囚后,借梦中江南游玩的情景抒写亡国之痛,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对故国的追恋与哀痛;“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梦,梦远不成归”(李清照《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这是李清照南渡后期的词,描绘女主人公未卸妆就入梦,花香惊醒了好梦,引发惆怅。梦境中的美好与未到达故乡的悲苦现实形成对比,寄托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二,人生的隐喻与象征。例如,“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体现了李煜一生的世事难料,人生如梦一般命运难测;“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李清照《晓梦》),描写神仙世界的逍遥生活,将理想生活和梦境融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位词人将人生的苦闷、无奈、追求通过梦意象表达出来。“二李”词中的梦意象不仅在主旨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在艺术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

(二)梦意象艺术上的共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在艺术方面都善于运用音乐性与画面感相结合的方法来描绘梦境,同时又利用时空交织的手法来展现梦意象的多变性。

首先,是音乐性与画面感的结合。李煜和李清照的词音韵悦耳,擅长描绘梦境中的奇妙画面,达到视听相结合的效果。例如,“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李煜《望江梅·闲梦远》),描绘了春秋之景,借梦抒情。船上丝竹悦耳,体现了音乐性;“绿”字点出春天的颜色,生动地描写出了一幅春景图,体现了画面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渡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天画卷,汹涌的波涛与弥漫的云雾形成巨大的幕布,包裹着天际,画面感极强;同时旋律优美,充满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两首词韵律和谐,音乐性与画面感结合得恰到好处。

其次,是时空交织的艺术手法。例如,“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暖五更寒”(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梦醒之后的场景。接着,“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一作晌)贪欢”,是梦中之景,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对比,形成时空交错之感。李清照大多不会直接陈述梦境,总是用“梦断”“梦回”这样的词眼将人拉回现实,如“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李清照《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一句简单明了地将所梦之景表达出来,还与下文的现实结合起来,让人更觉词人的思乡之情浓厚。

三、李煜、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不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也存在着不同点:在情感层面上,李煜侧重悔恨,李清照偏向悲痛;在思想内涵上,李煜词中梦意象具有更多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则具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在表达方式上,李煜擅长直抒胸臆,李清照比较委婉含蓄。二者词中的梦意象各具所长,各有特点。

(一)情感层面:李煜的悔恨与李清照的悲痛

李煜和李清照的身份地位有所不同:一个是国主,一个是平民;一个是男子,一个是妇人。二者通过梦意象所寄托的情感各有侧重。

李煜作为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他的词多以个人遭遇和家国兴衰为背景,词中的梦意象常常表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悔恨。例如,“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写出词人承受着国破家亡和终日受辱之痛,只能在梦中重归故国。下片的“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凸显现实与梦境的反差,梦终究是虚幻泡影,永远无法重回故国,深刻表达了悔恨之痛。李煜的另一首词《望江南·多少恨》梦中之事正是词人所眷恋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悲惨现实使得词人感到痛苦难堪,因此,对当初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

靖康之乱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剧变,原本美好的幸福生活被国难无情击碎。但与身为一国之主的李煜不同的是,她只是一介平民女子,不可能进入到国家权力中心,因此她更多是以一个平民视角对国破家亡感到悲痛,她词中的梦意象更多的是表达丧夫之悲、亡国之恨、漂泊之哀。例如,“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当时,认取长安道”(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描写词人与亲友在上巳节畅饮但并未感到开怀,反而勾起了对故国的思念,梦见了故乡,透露出词人的无奈和对汴京沦陷的哀痛;“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李清照《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描写梦中女子与丈夫一同登上画楼,两情缱绻,却被五更风惊醒,发现物是人非,胸前衣襟满是泪水。李清照通过梦意象回忆与丈夫赵明诚共同品读诗书的美好过往,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丧夫之痛。

李煜是一国之君,词中的梦意象更多的是在表达悔恨之情,而李清照作为一介平民女子,词中梦意象更多的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

(二)思想内涵:李煜的家国情怀与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虽然李煜和李清照都用词中的梦意象来寄托和宣泄情感,但思想内涵却是完全不同的。从二者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出发,可以看出李煜词中的梦意象蕴含更多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词蕴含更多的人生感悟。

李煜即位之时,摆在他面前的已经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国家,李煜有心治国却也无力回天,其家国情怀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的。亡国之痛被寄托在笔下,如《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梦里梦外的强烈对比更能体现词人的亡国之痛。《望江南·多少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中的哀情,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两首词都是将梦中的美好情境与现实的悲惨进行对比,有种痛彻心扉之感,皆用梦意象抒写家国情怀。

与李煜不同,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更注重抒发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李清照结婚后美满幸福,在丈夫求学时,两人暂时离别。“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晚梦,惊破一瓯云”(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此类含有梦意象的作品皆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和离别愁绪。南渡后生活跌宕起伏,故国难归,词中梦意象也发生着改变。《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此类词多是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全词都在抒写梦境,通过与天帝对话的写作手法,将心中怀才不遇的苦痛表达出来,抒发个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主要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思考与体验。李煜词中的梦意象强调家国情怀,李清照则聚焦于个人的人生感悟。

(三)表达方式:李煜的直抒胸臆与李清照的含蓄委婉

李煜利用梦意象直抒胸臆,增强了词的感染力;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则更加含蓄委婉,突出词风的婉转之美。

李煜是十分真诚且充满赤子之心的,从不掩饰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词中多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例如,“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开篇就直抒胸臆,直接道出离别之痛。下片写路途遥远,和亲人在梦中也难以相见,表达思念之情。再如,《望江南·多少恨》开篇以“多少恨”领起,直抒心中的恨意与愤懑,奠定全词基调,再以“昨夜梦魂中”解释是因梦而恨,再慢慢道出梦境。李煜词中的梦意象成了情感载体,奠定了抒情基调,有效地表达出词人当时的悲痛与愤恨之情。

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大多数是委婉含蓄的。她的词风细腻柔美,善于通过描绘景物的细节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例如,“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未直接表述梦境,而是通过描写室内外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凄苦哀怨。“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以景写情,用“花钿”“斗草”“熏香”等典型的女子用品意象来抒写自己对春色的喜爱,依旧未直接描述梦境。“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晚梦,惊破一瓯云。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上片写春晨,下片写春夜,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感情充沛的女主人公形象,依旧未写梦的内容。“这三首词,虽个个有梦,却从未道出梦的内容,我们只能从她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女主人公的生活状态来揣摩其所思所感”(侯智芳《论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体现了其梦意象含蓄委婉的特点。李煜利用梦意象直抒胸臆,奠定全篇基调;李清照利用景物和梦意象相衬,表达内心情感,更显委婉之美。

通过对李煜、李清照词中梦意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二者词中的梦意象在主旨上具有情感寄托、人生隐喻的共同点;在艺术层面上具有音乐性与画面感的结合,时空交织艺术手法的共同点。细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情感层面上,李煜悔恨之情更多,李清照悲痛之情更深;在思想内涵上,李煜词中的梦意象蕴含更多的是家国情怀,李清照的词蕴含更多的是人生感悟;在表达方式上,李煜更加直抒胸臆,李清照比较委婉含蓄。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二者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人生经历,李煜曾经是一国之主,无论是情感还是思想内涵都与“国家”紧密相关,亡国之痛也更为浓烈和复杂;李清照作为平民女子,更注重个人情感体验,梦意象成为其抒发情感的一种写作习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