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和聚合关系视角下唐诗宋词通感现象英译研究

作者: 侯姝彤 任守敬

通感现象在唐诗宋词中非常常见,译者如何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处理这种现象并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人类在感知机制层面存在共性认知基础,这为通感修辞的跨文化传递提供了可行性基础。本文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视角出发,以中国的唐诗宋词中关于通感的诗词和许渊冲译本相关句子为研究对象,旨在发掘译者许渊冲是如何在两种文化间处理这种现象的。

一、唐诗宋词通感英译的横纵组合关系探析

唐诗与宋词同为中华文化瑰宝,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凝练的格律形式中,更在于精妙的修辞手法。以通感为例,这一艺术手法通过感官联觉的创造性运用,既拓展了诗人抒情的维度,又引导读者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通道中构建诗意空间。由于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之处,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相同事物的感受可能是相似的。因此,通感现象在两种文化中完全是可以通过语言来翻译出来的。作为语言学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关系,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为通感现象的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利用语言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来处理原文中的通感现象是值得研究的。

二、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在语言符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不同语言的对等词如果说有相同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那是很少的。这两种关系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比如,在“我喜欢你”这一句子中,“我”是主语,“喜欢”是谓语,而“你”在这里为宾语,三个语法成分组合在一起,体现的是组合关系。而在与此成分类似的“我爱你”中,“爱”和“喜欢”为同义词,并且在各自句子中承担相同的语法功能,这两个词之间就构成了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关注的是不同语法成分的序列组合,而聚合关系则强调同一语法位置上的可替换性。

(一)组合关系

1.组合关系定义

组合关系指的是“出现在言语中(即话语中),建立在线性基础上(即以语言的线条特性为基础,排列在言语的线条上面),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横向关系”(王铭玉《语言符号学》)。组合关系可以体现在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

2.组合关系的特点

(1)依属性

组合关系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依属性。比如,“吃早饭”“唱得好”等表达都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属性。

(2)层次性

层次性指的是从理论上来说,较低一级的语言单位可以递次构成较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比如,从音素到形素,再到词素和句素。

(3)线列性

线列性是由至少两个连续的线性单位组成的,在同一个时间单位内只可能有一个要素处于活跃或发出状态。句子中的语言单位不仅按照线性顺序排列,还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层次。以“小郭买包”为例,其中“小郭”和“买包”是组合关系中的两个语言单位,它们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了主谓结构。在这个句子中,“小郭”是主语,“买包”是谓语,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体现了线列性。如果改变它们的顺序,如“买菜老刘”,则句子将不再符合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

(二)聚合关系

1.聚合关系定义

聚合关系可以理解为在语言结构中(超越具体话语),那些在相同位置发挥相同作用的单位之间的层级关系。因此,在汉语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词语可以聚合为一个语义场。比如,“地铁”“火车”和“飞机”都可以归为交通方式。

2.聚合关系的特点

(1)联想性

联想性是指人们在说话时可能会联想到相同功能的语言单位。比如,由spend(花费)可以联想到cost、take、pay等同义词,由subway(地铁)可以联想到bus、taxi、train、plane等表示交通工具的词汇。

(2)替代性

处于一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且功能相同的词是可以替换的。比如,“Tom is playing basketball.”“Marry is doing exercise.”和“The cock is crowing.”这三个句子,其中的Tom和Marry这两个词都为人名并且在句中做主语,因此两者可以相互替换。The cock虽然做主语,但指的是公鸡,因此它是不能和上面其他两个词相互替换的。

(3)类别性

具有相同功能的词可以以类别聚合,可以表现为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比如,teacher、writer、waiter这三个词都以-er结尾,可以聚合在一起;reader、pilot、repairman这三个词虽然在形态上没有相同之处,但是都是施动者,所以也可以聚合在一起。

三、通感研究

(一)通感的概念

“通感”一词在国内首创者为钱锺书先生,他认为“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钱锺书《七缀集》)。可以看出,在平时生活中,钱锺书先生试图表达的是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仿佛可以彼此打通,互为感受。通感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在形容一个女子长得漂亮时,人们常会用“甜”这一味觉词来描摹视觉形象。这种跨感官的修辞手法将味觉的“甜”与视觉的“美”巧妙关联,使人物形象瞬间变得生动可感。再如,“清脆的歌声”中,“清”字是形容视觉的,“脆”字是描述食物口感的,如“这个饼干吃起来很脆”,两个字连接组合后,共同构建出音色清亮、节奏明快的听觉意象,让人不禁联想,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清脆”的声音呢?很显然,这种通感表达能激发人的多重感官联想,使无形之声焕发出具象化的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二)通感的分类

通感这一现象是究竟如何进行分类呢?李国南在《辞格与词汇》一文中把通感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视觉与听觉相通;二是嗅觉与味觉相通;三是嗅觉、味觉两种感觉与视觉、听觉相通;四是触觉和其他几种感觉相通。笔者基于自身对唐诗宋词中通感现象的例子的研究,发现此处的通感现象同样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触觉与视觉相互沟通;二是嗅觉与视觉相互沟通;三是味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四是视觉与听觉相互沟通。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这里只对下面出现的例子所体现的四类通感现象进行研究。

四、唐诗宋词通感现象英译研究

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蕴含着无尽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品味。探究唐诗宋词,便是探寻中华文化的根源,领略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而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对于诗词画面的描绘也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笔者将对唐诗宋词中的四类通感现象中的原文和许渊冲英译版本进行探究。

(一)触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原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译文:The Twenty-Four Bridges can still be seen,but the cold moon floating among The waves would no more sing a song.(许渊冲《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

这句词的大致意思是说二十四桥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江水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最显眼的还是此句话中通感修辞的运用。“冷”为触觉所感,透露出寒气逼人,“月”为视觉所见,所以在这里诗人就是将触觉和视觉相结合起来。再来看一下译者许渊冲对于本句中关键词的处理。首先是对“二十四桥”的翻译,他处理为the Twenty-Four Bridges,很明显还是音译,这样处理的话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难以体现出来的。再看一下他对“冷月”的翻译,他依然是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前提下尽自己最大努力使读者花费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很显然,这里他的做法也符合读者想要获得原文中作者正确的交际线索的期待。原文中说的是“冷月无声”,很显然在这里诗人认为月亮没有声音,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译文中,译者许渊冲也运用拟人修辞来将“冷月无声”翻译为no more sing a song,他在这里通过直译,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中的横组合关系。

(二)嗅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原文: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译文:Your cloudlike hair is moist with dew, it seems; your jade-white arms would feel the cold moonbeams.(许渊冲《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

这两句诗的意思为轻柔的雾霭悄悄浸润了妻子的云鬟,宛若晨露轻吻;而清冷的月光,则幽幽地拂过她的双臂,留下一抹淡淡的寒意,如同夜的呢喃,诉说着无尽的温柔与思念。但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景,诗人实际上思念妻子夜不能寐,却变换角度来写自己妻子对着月夜思念远处的自己,以至于等得“云鬟”沾湿,“玉臂”寒冷。其用情之深,可见一斑。事实上,诗人这样写也表达出对妻子深深的爱与怜惜。这两句诗的特色之处就在于诗人对于通感修辞的运用。诗人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香雾”“云鬟”和“玉臂”,后又从视觉移到触觉写出“玉臂”的寒冷。这样写不仅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有助于升华诗人的情感。那么译者许渊冲是如何来对译这句话的。首先来看对“香雾”的处理。他把“香雾”译为dew,也就是露珠的意思,直接点破其内涵之意。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原文中的通感表达在此未能完全呈现出来。细看译文,可以发现他用cold moonbeams来翻译“玉臂寒”,在这里再现原文通感现象,使原文的审美效果得到了体现。译者许渊冲首先考虑到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的差异,直接点明“香雾”的真实内涵,试图让译文读者在认知努力较小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在对“玉臂寒”的处理上,译者许渊冲也是用通感的修辞进行处理,可以看出他在语言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了原文。

(三)味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原文: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译文:Guards watch the scene of borderland,

Thinking of home with wistful eyes.(许渊冲《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驻守边疆的战士望着远方的边城,因思念家乡而面容愁苦。诗歌勾勒出戍守将士迫切思归、愁容满面的画面,其特色之处就在于由味觉感受“苦”来描摹视觉感受“颜”的通感表达。此处属于味觉和视觉相互贯通的通感现象。再来一起看一下译者许渊冲是如何处理的。他把此处的“苦颜”译为wistful eyes。wistful的意思是渴望的,可以表达戍边战士急切归乡的心情。所以,wistful eyes指的是迫切思归的眼神,没有把原文中的通感现象传达出来,采用的是省译。由于此处通感现象中的横组合关系未被重现,所以译文所试图传达的这种关联性和原文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译文读者未能或难以获得和原文读者相似的交际效果和审美效果。

(四)视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原文: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译文:The lotus wafts its scent away and around,

the dews from bamboo leaves drip with tinkling sound.(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诗歌1000首》)

“荷风送香气”一句,诗人通过“香气”这一嗅觉感受,让读者仿佛能够闻到荷花那淡雅而清新的香味。同时,这一香气是随着“荷风”送来的,又巧妙地与视觉相结合,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微风拂过荷塘,荷花摇曳生姿的动人画面。“竹露滴清响”一句,诗人通过“清响”这一听觉感受,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竹叶上的露珠滴落时发出的清脆声音。这一声音又让人联想到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露珠随之滚落,形成一幅静谧而优美的画面,这是将听觉和视觉进行了巧妙结合。再来一起看一下译者许渊冲是如何翻译这种通感现象的。他把“清响”译为tinkling sound。tinkling用来形容声音的清脆,遵循原文通感的修辞,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极力达到和原文一样的审美效果。所以,这里的译文取得和原文一样或者相似的交际或语境效果。

通过对唐诗宋词中关于通感现象的例子分析,笔者发现译者许渊冲主要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辅之以转换、增添和省译技巧,再现唐诗宋词的美感。鉴于研究对象的特定范围及研究者能力的局限,唐诗宋词的翻译难免也会涉及并采纳其他方法或技巧。笔者希望普通语言学中的横组合和纵聚合理论能够为唐诗宋词中通感现象的英译研究打开一扇窗,以便读者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