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还是疏导
作者: 奚瑾睿摘要:“早恋”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教育难题。结合一个对“早恋”问题处理的案例,分析了高中生出现“早恋”现象的多重影响因素,以及教育者应秉持的态度和应采取的策略,如理解和包容、加强教育宣传、开展教师培训、加强家校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提供心理支持等,为学校处理此类现象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生;异性交往;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2-0068-03
一、因“早恋”事件处理不当引发的闹剧
来到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工作已二十年,回想起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经历,诸多情景历历在目。我虚心地向各位同事请教,阅读了大量有关班级管理的书籍,耐心地同家长沟通,用足了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抓好日常常规管理,保持与学生交流。我精心准备每一次的主题班会,牺牲休息时间和学生一道参加课外活动,最终对他们的关爱得到了回报: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加强了,纪律、卫生、成绩、班风、学风都有了大幅提高,自己所担任的学科的教学成绩也在期中考试中进步了三名。这令我充分感受到了作为班主任的快乐与自豪。
然而后来发生在班上的一件事却令我的快乐笼罩上了阴影。班上有学生出现了“早恋”现象,当事人是本班女生小H与同年级别班一位男生小Y。如何妥善解决高中生“早恋”问题是班主任、学校德育处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我先找小H谈心——她内向,性格比较孤僻,同宿舍的学生曾经向我反映她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不太合群。谈心伊始,我没有急于给她和小Y的关系下定义,我和她讲了“早恋”的危害以及本阶段专心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时小H并没有明确表态,我也觉得事情不宜操之过急,应给她一定的思考时间。第一次谈心就这样匆匆结束。
然而,事情并未朝着我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随后的每天晚上,晚修结束的铃声一响,小Y就会主动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等待小H,两人要么一起到饭堂吃夜宵,要么一同步行回宿舍。时间一长,本班有的学生下了晚修就会“知趣”地走开,其他学生则窃窃私语,在背后议论纷纷,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班上的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就这样,问题进一步升级,两人的关系愈加“明目张胆”。后来,年级组介入此事,级组长杨老师建议我和小Y的班主任李老师找来男女双方的家长,开诚布公地说明两人在校的情况,并晓以利害。在家长的威压下,小H和小Y最终作出了终止关系的承诺。会谈结束后,我心里踏实了不少,不过还是在内心深处隐隐存在疑虑:这种“堵”的方法能否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此后,班上风平浪静了一段时日,我班教室窗口不再有小Y的身影,也没有学生向我反映两人在校园公众场合出现亲密行为,这让我多少有些相信二人确实遵守了承诺。然而,平静的表面下却潜伏着更大的波澜。那天,我刚下课就接到通知,德育主任告诉我,小Y被“绑架”了,其父母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原来,在周日晚本应返校的小Y没有按时上晚修,班主任打电话给家长询问情况,得知小Y早已离家。当晚小H接到小Y的电话,在短暂的通话中,小Y声称自己被“绑架”。于是,小H将这一消息告知了小Y的父母。
出于对小Y安全的考虑,我当天下午就陪同小H到邻近的派出所协助民警调查。事后校方和民警都觉得事情有可疑之处,那就是既然小Y被“绑架”了,那么为什么绑匪疏忽到让他有机会和外界通话呢?一连过了两天都没有任何消息,大家都在万分焦虑中等待。第三天,小Y居然自己回到了学校。在校方反复询问下,小Y终于道出了事情的真相:他对学校不允许自己和小H谈恋爱感到不满,于是谎称自己被“绑架”,向学校施压。整个事件其实是小Y发泄愤怒的一场闹剧。学校在与双方家长协商后,对两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处分。
二、对事件处理过程的分析
“早恋”,这个在高中校园里敏感又棘手的话题,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诸多漏洞与短板。下文将结合对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作具体分析。
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来看,初期我与学生谈心时,秉持着“温和引导”的理念,这固然没错,可成效甚微。谈心时,我小心翼翼,害怕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却没料到这份小心翼翼换来的是学生的不以为然,让“早恋”持续发展。这警示我们,教育的“柔”要有尺度,必要的原则绝不能软化,模糊的态度只会让学生在错误的方向渐行渐远。
年级组介入后,请来了家长,搬出了校规校纪,在多方威压下,短时间内看似遏制住了“早恋”势头。但这种强硬手段只是把问题摁进了水面之下,没有真正化解问题。小Y的“绑架”闹剧就是对这种高压管控的激烈反抗,这提示我们:简单粗暴地压制解决不了青少年内心萌动的情感诉求。教育若只靠威慑,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就如同在火药桶边玩火,随时可能引爆更大的危机。
这一事件也凸显了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家长接到学校通知后匆忙赶来,关注点全在让孩子服从校规,不曾深入探寻孩子“早恋”的缘由。家庭本应是孩子情感教育的第一站,若家长平时能与孩子敞开心扉聊青春、谈情感,孩子又怎会在迷茫时只把同龄异性当作唯一的倾诉出口?
而在班级氛围营造方面,从最初个别学生的窃窃私语,到后来事情进一步发酵影响班风,这一切反映出班级对情感话题缺乏正向引导。青春期的萌动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心理现象,堵不如疏。倘若班级早早开展性教育、恋爱观教育主题班会,把那些遮遮掩掩的话题搬到台面上,用科学的知识去武装学生头脑,也许小H与小Y就不会偷偷踏上那条备受争议的“早恋”之路,其他学生也不会把这件事当作新奇的“八卦”去传播。
三、面对学生“早恋”,学校应有的态度和应采取的策略
(一)应持有的态度:理解和包容
高中生“早恋”现象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首先,现代高中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他们处于青春期,身心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他们内心渴望异性关注的目光,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又因为心理不成熟,很难掌握好“度”,甚至有学生陷入其中,影响学业发展。其次,根据高考改革方案,高一选科分班之后,学生最大的感触就是“茫然”。经过暑假的新生入学军训及开学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刚刚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环境、班级氛围和宿舍人际关系,在选科分班后立即又要面对人际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学业的重新定位。对前途的茫然和对学业的焦虑,使得高中生表现出“压力巨大而动力不足”的现象,部分学生转而通过吸引异性的注意来寻求突破口。更为现实的情形是,高中生活单调乏味,学习任务繁重,缺乏必要的课外活动,部分高中生试图通过“恋爱”来调节枯燥的生活,缓解内心的压力。为此,学校要持理解的态度,要认识到学生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身心发展现象,不能一味指责或大惊小怪,应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这种懵懂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避免带着偏见去评判当事学生,要客观分析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二)应采取的策略:多措并举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已充分说明当外界越是阻挠,男女双方的感情反而会变得更加深厚和坚定[3]。这一方面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激发了当事人的反抗心理,使得他们更加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感情选择;另一方面,这种压力会让当事人产生一种“共同对抗外界”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彼此的情感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样的感情就一定是健康和持久的,有时可能只是一时的情绪反应和冲动行为。因此,当发现高中生出现“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教育者不能简单地禁止,更不能粗暴地扼杀,应以此为教育契机,予以正确的引导。
1.加强教育宣传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青春期情感健康”系列讲座,邀请心理专家或教育学者,向学生讲解青春期的情感特点、爱情与友情的区别等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传播积极健康的情感观念,分享正面的青春情感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恋爱观。
2.开展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关于青春期学生情感引导的培训课程,提升教师应对“早恋”问题的专业素养,让教师掌握谈心技巧、情绪疏导方法等,以便更科学、有效地与涉事学生及班级学生沟通交流。
3.加强家校合作
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客观反馈学生情况,共同商讨引导策略,确保家校在教育理念和行动上保持一致。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如推荐适合的亲子沟通书籍、线上课程等,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优化班级管理
班主任定期组织性教育、恋爱观教育等相关主题班会,例如可以选取“健康的异性交往模式”“高中阶段如何平衡情感与学业”等主题。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展示案例分析、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把青春期异性交往的话题公开化、科学化,让学生用正确的知识武装头脑,理性看待异性交往,减少因好奇、懵懂而产生的不当交往行为,同时避免学生将此类事件当作“八卦”传播,营造健康积极的班级舆论氛围。利用班级图书角开展“爱情教育”,在图书角添入一批和爱情这一话题有关的书籍,例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布置学生阅读,随后组织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书中触动自己的爱情片段。通过剖析简对尊严与平等之爱的执着、伊丽莎白聪慧又独立的择偶观,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5.提供心理支持
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为有“早恋”困扰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因情感问题产生的困惑、焦虑等情绪,引导他们从更理性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感情,作出合适的选择。
综上所述,唯有这般全方位、常态化地开展教育,才能让学生在青春的情感浪潮里不迷失方向,驾驭好自己的人生之舟。
教育是一场精细又漫长的耕耘过程,对待“早恋”,教育者不能非黑即白,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共情他们的情感冲动,营造充满理解与关爱的沟通氛围,然后,用柔性又不失坚定的引导,让他们作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如此才能让青春的枝丫向着阳光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张小娴. 欲望的鸵鸟 [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2]吴启霞.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德育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2023(21):31-33.
[3]赵蓉花. 例谈高中生“早恋”的辅导策略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4):34-36.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