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林清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逐渐受到重视。该理念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间的有机统一,旨在将评价融入教学活动中,以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与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同步提升。文章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09-0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氛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紧密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理念,对教学活动、学习进程及评价方式等进行系统性优化,确保每一环节均结合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基于此,本文对在信息课堂中引入“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并发挥其教学价值进行深入探究。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异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部分学生自幼接触电脑,对编程、网络等信息技术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基础;而部分学生则因缺乏早期启蒙,对信息技术感到陌生甚至恐惧。这种学生基础的差异化与劳动教育的缺失化,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教学挑战。一方面,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迅速吸收新知识,渴望深入探索信息技术的奥秘;另一方面,基础薄弱的学生则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对信息技术产生抵触情绪。如何平衡这两类学生的需求,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学方式单一化
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长久以来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与简单操作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深度挖掘。课堂上,教师主导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不仅未能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反而逐渐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教学方式理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然而,遗憾的是,部分教师仍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致使教学方式单一化的问题愈发凸显。这一现象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更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构成了不小的阻碍。
(三)评价体系片面化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仍深陷片面化的困境中,其症结在于过度依赖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单一标尺,从而对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等关键要素的综合评价鲜有涉足。这一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它无法准确地勾勒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综合素质的全貌。更为严重的是,它极易诱使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过分追求分数,致使忽略了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从而背离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
二、 “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一)概念阐述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融合。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分离、“评”与“课”脱节的局面,将评价融入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教学闭环。而其中,教学是基础,它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途径;学习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素养的过程;评价则是关键,它通过对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测和反馈,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改进和优化的依据。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评价不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简单评判,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持续性、动态性的活动。它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评价的目标、方法和时机,真正发挥评价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学课堂和学习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应用价值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广阔舞台上,“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无限活力。这一理念的深入实践,为学生、教师乃至整个教学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迈向新高度的关键力量。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视角来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大门。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成效,这种即时反馈如同催化剂,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从而实现了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其次,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来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则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通过对评价和反馈的深入分析,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促使他们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这种以评价促发展、以反馈促提升的方式,无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最后,从教学改革的宏观层面来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深入实践,无疑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发展铺设了一条更为宽阔的路径。在这一先进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将展现非凡的勇气和创造力,积极投身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中,力求打造出既符合学生特质又契合学科特性的新型教学范式。这些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还显著提升了教学的精准度与有效度,从而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构筑了坚实的基石。
三、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制订多维度教学目标,奠定学习基础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精髓,在于多维度教学目标的精准构建与落实。这一理念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将目光投向了学生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上。通过精心策划、科学设定的素养本位教学目标,教师仿佛为学生点亮了一盏灯,指引他们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内在潜能,为他们的学习之旅铺设一条坚实而宽广的道路。在制订这些教学目标时,教师需精心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程的具体要求,确保所设定的目标既科学严谨,又合情合理,且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同时,为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目标应具备鲜明的层次性,以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目标引领下取得进步。通过素养本位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学方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数据与计算为例,教师在教学“探究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时,可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按照一定需求主动获取信息,如针对特定的信息问题,能主动地对比分析不同的信息源,从而确定合适的信息来获取相关策略。
计算思维:学生针对设定的简单任务做到明确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学生应当学会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并找到解决方案,如猜星座这一游戏,学生需认识到其原理就是数值的编码与二进制的转换。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生在采取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展示网络和相关资源的教育优势。学生需通过简单的数字化工具,完成课程任务,如利用画图工具探究影响图片质量、大小的因素。
信息社会责任:学生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如教师可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编码让学生联系实际,领悟编码的意义。
(二)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深刻影响着教学效果,还直接关联着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铺就更为坚实的教学质量基石,推行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多样化教学方式涵盖了情境教学法、项目学习法、翻转课堂法等,各具特色,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性。在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巧妙地融入教学,积极鼓励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中,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与学习成果,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推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以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数据与计算为例,教师在设计“认识智能停车场中的数据处理”这知识的教学过程时,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强调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教师将抽象的信息数据转变为生动具体的现象,以此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效果。
在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智能停车场的工作模拟情境,如停车费计算过程、车辆进出情况、车位实况数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创设一个真实的数据处理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当中体验不同的工作角色,如停车场管理员、车主等,以此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数据采集的方式、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停车场管理员能够利用数据自动采集工具来发现空闲的车位,为了更加清晰地标记车位的信息,并在不同的位置给出相关的引导信息(如停车场门口,某一层,某一层的某一区等),停车位数据还应该具备哪些内容?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知数据采集的信息概念,还能掌握数据处理的应用技能。
2. 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来锻炼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这一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项目任务中,还利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水平。
在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智能停车场数据处理的项目任务,其中应运用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知识。学生则需要分组合作,合理分工,才能顺利解决项目的各个问题,完成项目的各个任务。例如,在小组内,部分学生负责收集车辆进出数据,另一部分学生负责分析相关数据并形成停车费用的具体报告,还有一部分学生负责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在所有小组完成后,教师可以召集全体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科学评估,通过评价学生的项目成果,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翻转课堂法
翻转课堂法是一种打破传统课堂局限性的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在课前利用视频等学习资源,开展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而后将课堂的时间用于深化理论、巩固记忆、拓展实践等方面。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这一方式能够促进学生预先掌握数据处理的理论知识,为课堂上的深度学习埋下伏笔。
在此,教师可以查阅与制作一系列关于自动采集数据的教学视频,内容应覆盖数据采集方法的介绍(如物联感知采集、视频监控采集、网络平台采集等)与自动工具的采集过程(如传感器、摄像机、采集软件、网络爬虫等)等。教师可将其在课前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让全班同学一起寻找答案,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智能停车场数据处理的案例分析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探寻解决方案。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度掌握自动采集数据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
(三)实施多角度教学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犹如标尺之于工匠,它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指引教师优化教学策略与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多角度教学评价模式的引入,正是对这一重要性的深刻诠释与实践。它超越了单一的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将评价的触角深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多个层面,从而绘制出一幅更为立体、全面的“学习画像”。在实施多角度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摒弃一切主观偏见与外部干扰,完全基于学生的真实表现进行客观评判,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激励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与深入性,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作品展示、口头测试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水平。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宝贵的参考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