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段识字与写字教学探究

作者: 梁丽雯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低年级段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运用识字方法已经深入识字教学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贪多不精、方法不当、脱离语境、缺少梳理、识写分割和审美被动等问题,学生书写中错别字情况比较明显,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在现有的教学情况下,为了提高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质量,文章提出了以下思路:第一,精准化分类,找准定位;第二,科学化教学,掌握方向;第三,游戏化教学,激发兴趣;第四,多形式梳理,巩固所学。

关键词:低年级段;识字与写字;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32-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阐述,第一句话就是对语言文字地位的强调,也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是帮助他们发现语言规律到灵活运用语言这一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和写字量,明确“多认少写”这一特点,还侧重“笔顺”“间架结构”这些基础的方面。

虽然“识字与写字”教学已经给出了要求,有了实践的思路,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贪多不精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要认识1600个汉字。以一年级下册书为例,学生要认识400个汉字,除了语文园地要认识的字较少,课文中最少要认识8个生字(识字1《春夏秋冬》),最多要认识14个生字(课文《端午粽》),其他课文也要认识11~13个生字,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认识生字这一教学目标,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但因为任务多时间紧,或是因为教师缺乏重点意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记忆这些生字,再加上有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而拓展其他生字,为了记住生字而附赠的词语,学生的学习量大大增加,对生字的认知在多而不在精。

(二)方法不当

这里的方法不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方法单一。对传统的识字与写字教学而言,教师重点关注生字的字形,学生记住字形就认识了字,因此教学时多以机械记忆为主,常常是唱笔画、多写、死记硬背为主,或者是习惯用一两种识字方法来记忆,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不能帮助他们找到文字的规律,更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导致学生亲近母语文字的“心理温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方法不当。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常常提倡用多种识字方法来教学,但这也造成了方法不当。随着识字方法的增加,教师往往会陷入误区:方法用得越多,学生越有兴趣去学。但像换偏旁、编字谜、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是将汉字拆解,就字讲字,过于关注汉字的字形。这样的识字方法,将作为整体的汉字拆解成多个笔画或者多个部件,而忽视了汉字本身的字音、字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记得快忘得也快,也难以将汉字运用到生活中。

(三)脱离语境

在日常识字教学中,因为过多关注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所以有时会把生字单独拎出来进行教学,教完后又没有把生字带回课文中回归本义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中的多音字“觉”时,这个字的另一个读音“jué”其实在一年级上册的《大还是小》中已经学过,因此在教学《树和喜鹊》这一课时,应该更侧重于对该字字音和字义的教学。在教学字义时,教师应该把它放入课文“安安静静地睡觉了”中,让学生通过语境知道表示“睡觉”意思的时候应该读“jiào”。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往往有多种意思,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字义接触较少,识字与写字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认识生字,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这也是《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内容提出的“发展独立识字能力”要求。而教师往往会将这作为阅读教学的策略与识字教学分割开来。在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小蜗牛》、一年级下册的最后两课《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中,编者已经有意识地减少了文章上的拼音,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识生字的方法,同时“阅读上下文”也是一种认识汉字的好方法。

(四)缺少梳理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每课的生字教学,却忽略了梳理这一过程,《课程标准》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中强调了梳理这一学习行为。通过每篇课文中零碎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时间,学生很难有意识地自己梳理教过的识字方法、写字要点,进而掌握文字的规律,形成一个体系。在部编版教材中其实也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梳理,每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识字加油站”板块、“书写提示”板块,都在告诉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规律,旨在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例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识字加油站”就通过一则“包”字族的字谜帮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特点;再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书写提示”告诉学生从上到下这一笔顺规则。教师除了运用语文园地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日常教学中还应巩固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过程。

(五)识写分割

在部编版教材中,强调“多认少写”,因此有了“识字表”和“写字表”的安排。在“30+10”的日常教学中,前30分钟尽可能地教学“识字表”中的生字,进行识字教学;后10分钟对“写字表”里的生字进行写字教学。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更多地倾向于认识、记住“写字表”里的生字,而对“识字表”里的生字容易忘记。有时过于强调四会字和二会字的概念,四会字着重会写,二会字着重会认,容易将识字和写字教学分割开来,忽略了写字对认识生字的有效作用,再加上没有很好地梳理、运用,学生更容易学了就忘。

(六)审美被动

“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第一学段的“识字与写字”要求表现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其实在汉字中也隐藏了很多古人的造字艺术,在识字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会借助字理来记字,而隐藏了其中的审美功能;而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字迹的工整,会引导学生关注生字中的重点笔画,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分析笔画和笔顺规则背后的原因,因此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忆生字。

二、 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产生这么多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从“教—学”环节中“教”的一方进行分析:

(一)教学内容较复杂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教学中要关注字音、字形和字义,同一个字有多种意思,同一个读音有多种字,再加上笔画较多的字,学生接受难度加大。古人是用有限的字形和字音组合表达不断衍生发展的字义,因此需要求得造字(理据性)和用字(经济性)的平衡,在协调造字和用字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用一个字形记录多种音义(多音字)、一个语音承载不同形义(同音字)、多个形音表达相近意义(义近字)的情况。正是因为汉字这样的复杂性,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记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学对象待发展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也存在共同的年龄特点。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处于发展中。从他们的认知水平而言,低段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观察和辨别能力,记忆不清晰,思维能力需要在训练中发展,他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抽象的汉字。在写字方面,虽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正字法意识,但对笔画的观察不够精细,加上手部肌肉不够发达,书写错误时常出现。

另外,从心理层面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前、后所学的影响,低段学生更容易受影响,因此在教学中经常会将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混淆。

除了身心层面的影响,有时在学的过程中还会因为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影响教学的效果。低段学生常常会因为马虎、粗心、轻视等,导致识字和写字中存在高频错误。

(三)教学方法不专业

基于汉字本身难学以及外部条件对认知的干扰,要求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掌握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虽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认识1600个汉字这个要求具有挑战性,但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教学提示:“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自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要认识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象形字,在字音、字形和字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两类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但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对教材、《课程标准》的研究不深入,因此往往选择的方法不当。以“姓”字为例,它既是形声字,也是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人所生也”,女字旁是衍形增加的,所以“姓”本为表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在讲解“姓”时,可以用上加一加的方法,“女”加上“生”,妈妈生下了孩子,孩子有了姓。再以“日”“月”“水”“火”这些象形字为例,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将图像和字一起教学,通过图像来了解生字的每一笔是如何形成的。

除了这些识字方法不当,还有教师面对十几个生字不知道学情的原因,也会导致教师教法不当。一篇课文里要教的二会字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二会字都需要从字音、字形和字义三方面展开,教师需要提前评估,判断每一个生字教学的重点,着重分析学生不理解、混淆的点,这样才能使识字与写字教学行之有效。

(四)错误信息易干扰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来接触汉字,因此提笔忘字、写错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低段学生而言,接触电子产品,也使得他们过早接触到网络上存在的错误信息。日常生活中,有的店铺为了吸引顾客的视线,会故意改错店名中的一两个字,或者口号中的字,容易使学生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加深印象。

三、 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探究

(一)精准化分类,找准定位

首先,教师要精读《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中关于低段“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提示,明确“多认少写”原则,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中的二会字,结合以往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固有学习经验,逐个分析每一个汉字背后的要点,关注它们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分析文章中重点是三者中的哪一个,如果是多音字,就关注字音、字义;如果是同音字,就关注字形和字义;如果是形近字,就要关注字音和字形。在教学前分析学情,同时还要把握时机灵活识字。

最后,教师要提前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原始意思。在教学时要明白语境中的意思和原始意思的不同,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

(二)科学化教学,掌握方向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要考虑汉字本身的造字特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学时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每一个汉字、每一位学生。

鉴于低段学生缺乏一定的观察和辨别能力,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时既要关注字理,也要多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在教学预习时,让学生圈画出二会字,引起无意注意,形成主动认字的意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借助识字单元的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归类认字,例如对动物王国的虫子旁家族,就可以借“动物”这一专题进行形声字的教学。

在写字教学中,对处于适应小学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就要加强写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笔画,如“一”“丿”之间的不同;当开始学写生字时,关注生字中的部件,通过部件的不同来帮助识字。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以单个字的变形为例,引导学生注意汉字的美感,培养审美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