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林爱兰摘要: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建立在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师教学艺术、教育创新深化推进的前提下,制订系统化、针对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文章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适应性教学改革策略:第一,倡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之在拥抱核心素养新理念的基础上,正视学生需求,重制课堂规划;第二,用多元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第三,用多样化问题引领学生探索知识深刻含义;第四,聚焦广阔视野,促进学生在自由文化天地中学习与发展;第五,用项目任务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使学生在开动思维、亲手操作中领悟语文的真谛,并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36-04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以开放心态去重置教学规划,将核心素养的理念厚植于心,开阔教学视野,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徜徉于语文的海洋,在真正理解所学语言文字内涵的前提下将之灵活应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创新需要建立在提升教学品质、转变学生知识学习心态之上,探索适应性教学策略,以期利用增加有效师生互动、组织多样化课内外综合活动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从而助其培养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需求
(一)维持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必须维持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使之在积极状态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度往往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在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完成综合实践任务,在潜移默化中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持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实现高效学习、综合发展。
(二)突出语文学科教育价值
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工具,更是文化传承、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重要载体。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思想精髓以及审美价值,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品味语言、分析文本,使之建立文化自信,并且在批判性思考、多元化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习整体质效。教师在教学期间,还需要将语文知识讲解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多元化问题,使之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性。
(三)满足教育改革综合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还需紧密贴合改革的综合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单向性知识输出模式转为启发性教学、探究性互动,让学生在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参与实践、完成任务,得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在明确课程教学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展示丰富拓展资源,并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情境创设和综合式的师生、生生互动,再就此融入学科融合的思想,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化知识认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聚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转换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根据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作为实践活动的主线,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之在夯实语文基础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彻底摒弃传统教育中带有“功利性”的思想,不执着于学生的成绩,而是真正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之提供充分的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并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打造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条件,通过聚焦《课程标准》、转换教育思想,探索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种可能,并在教学准备这一环节,基于全新的思想,挖掘课程教学核心、制订适应性教学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与课堂活动,实现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核心目标。例如,针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先明确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文中的关键字词、理解故事梗概,并能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与廉颇知错能改的特点,使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培养人物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应该站在多个角度探讨“将相和”的现代意义,如团队合作、宽容待人等,给学生提供分享自己现实生活经历的机会,使其在综合交互中理解课程主题的深刻含义,并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素养型课程目标。
(二)关注课程主题,开展情境教学
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聚焦于核心素养要求,应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进行重置,此过程中,教师自然基于对教材的全方位梳理,对待学内容的核心主题进行有效提取,正式教学阶段,立足于该主题,开展多元化的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沉浸式学习体验,在真正理解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获取对其灵活应用的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情境教学是一种坚定“以生为本”核心理念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模拟或再现生活、自然、社会、科学等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能成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能使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生硬记忆,更重要的是结合个人情感、生活经历的深层次解读与自然化记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每一篇课文或者单元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探讨、实物展示、音乐欣赏、图文分析等形式,成功做到将抽象知识化为具象情境,促使学生动态化学习,使之在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也领悟课程主题的核心价值,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基于简单的电子白板游戏互动、生活话题集中讨论等方式,创设主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参与课堂活动,并在互动中体验、分享、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围绕“少年强则国强”的核心主题,精心构建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播放梁启超、周恩来、陈乔年、陈延年等历史人物的故事短片,用激昂的音乐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让学生感同身受,明白那个年代下青少年的豪情壮志。在对文章内容解析阶段,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蕴藏在语言文字下的深刻思想,可以播放影视剧中对该篇文章解说的片段,配合独特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少年中国”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且在情境的感召下,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培养学生思维,设置多元疑问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之进行身份平等的学习互动,使之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思维活跃状态下高效学习、综合发展。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解析主题,进而主动探索、寻找答案。基于多样化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夯实语文基础,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同时在与教师、同伴产生思维碰撞后,愿意尝试创新,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持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之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开展问题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引入开放性元素,进行层次性提问,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地思考,逐步建构起知识框架,并能跳出固定思维模式,从多个维度出发对其深度分析,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还应及时给予正向反馈,肯定其思考中的闪光点,并能针对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反思、修正,在不断提问、思考、解答、反思、解惑的循环中,拓宽学生思维边界,深化其对语文知识的认知。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持续性发展,可以借助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详细且深入的探索:
问题一:诸葛亮为何能准确预测天气并成功利用大雾借箭?旨在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智慧与观察力,使之能发现自然规律,并且将其与军事策略结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推理能力。
问题二:如果草船没有成功接近曹营,诸葛亮还有其他方案借箭吗?此为假设性问题,旨在扩大教学范围,使学生跳出文本框架,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尝试从不同视角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三: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与不信任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对团队合作有何启示?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人物关系进行深入探索,并探讨情感因素在事件发展中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对课文内容的疑惑,也可能是对教师讲解的质疑,这些都是宝贵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认真倾听、耐心解答,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归属感,从而在积极状态下深入讨论,探索知识的奥秘。在此期间,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问能力都获得明显提升,还能养成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良好学习习惯,用独立思考与批判分析提升认知水平,为未来学习更高难度的知识奠定基础。
(四)深度挖掘教材,适当拓展教学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文化价值和审美元素。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并将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按照学生实际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开展一定的拓展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可以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维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剖析,提炼出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如阅读教学中,要基于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和结构布局、思想情感表达方面的优势探索,开展读写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下述读写结合综合活动:第一,聚焦于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夏天的生机勃勃与万物迅速成长的景象,让学生在对课文中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后,任选一个主题完成仿写任务,使之在综合实践中提高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第二,组织“夏日成长日记”微写作训练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描述夏天的动物、植物,或者描绘夏天独有的生活景象,在实践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锻炼写作能力、创新思维;第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编写,聚焦于文章的某一意象,对其故事展开细致化、深层化讨论,再用演绎的形式诠释语言内涵。
同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中,还可以基于学科融合的思想开展拓展教学,用更多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为学生组织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活动:第一,将语言艺术与自然科学融合。学习描写自然景观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户外观察,或者组织实验观察活动,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使之同时提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第二,将语言艺术与人文历史融合。针对含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课文,教师可以设计“穿越时空的信件”写作活动,或者历史还原表演活动、历史与现实关系辩论比赛等,让学生自然对课文深度分析、对历史详细研究,并融入个人思维与情感,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三,将语言艺术与艺术创作相融合。教师可以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诗歌改编为歌曲,使之在深入体会诗歌情感的前提下,为之匹配适合的旋律与节奏;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将诗歌改编成舞蹈,使之用肢体语言解析文字内涵。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美术创作融合,引导学生练习书法、绘画、制作手工艺品,使之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并得到个人情操的陶冶,实现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