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
作者: 邱银珍摘要:文章针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文献综述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同时关于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应精心挑选适合的阅读材料,以强化课堂内外阅读内容的连贯性;其次,需加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以促进课堂内外阅读方法的有效衔接;最后,应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实现课堂内外阅读环境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48-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且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目前,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上呈滑坡趋势,一些高年级学生阅读方法不正确,导致阅读速度慢,部分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标点符号都不会用,阅读素养不高。对此,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如果只是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不断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 合理选择阅读材料,加强课内外阅读内容衔接
课内外阅读内容衔接强调的是将课堂内所学的语文知识与学生在课外的阅读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在农村小学,学生面临阅读资源不足、阅读材料单一等问题。对此,教师应立足课内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精心筛选、推荐经典作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
(一)根据教材课文,推荐优秀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基于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选文,并结合课堂阅读内容适当向课外进行延伸,为学生提供“举一反三”的学习机会。
第一,依据课文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后,语文学习并未终止,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深入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例如,在学习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一课后,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可以领略到一个知识渊博、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该课文不仅展现了“我”与闰土之间短暂而真挚的童年友谊,以及对闰土的深切怀念,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建设新社会、新生活的强烈渴望。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劳苦大众的痛苦。通过阅读这些课外资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望,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对作者形成更全面的理解。第二,根据课文重点内容拓展延伸到相关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课文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延伸至相关的课外文章,进行对比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领域,还能培养其写作技巧。统编版语文教材“阅读链接”部分通常会提供拓展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或成为课后练习题的组成部分,或融入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极大帮助。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以课文内容的详略得当为出发点,向课后“阅读链接”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和斯妤的《除夕》。通过拓展,学生能够对春节中“做年饭”和“吃团圆饭”等风俗习惯形成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同时也在不同作家的描绘中丰富并深化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认知。
(二)结合单元主题,筛选经典作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托统编版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快乐读书吧”内容来引导学生有效展开课外拓展阅读,紧扣教材册次的主题要求,制订好阅读计划,开展好阅读教学指导。这样,学生的阅读内容、阅读目标等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碎片化的浅阅读才能变为系统化的深阅读。
对小学生而言,在中低学段应着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策略。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想象”这一人文主题推荐《小鲤鱼跳龙门》等童话故事;根据“神话故事”这一人文主题推荐《中国古代神话》《亚瑟与金绳子》等中外神话故事。进入高年级阶段,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深入阅读分析、实现自我成长则成为课外拓展阅读的主要任务。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对高年级统编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这一板块进行分析,并立足学生主题做好课外拓展阅读推荐。其中五年级的整本书阅读导向是基于阅读策略的巩固和运用,进一步发展高阶思维,提升阅读品质。据此,教师可以根据“四季之美”等人文主题推荐《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等科普读物。六年级的课外拓展阅读导向是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教师可以根据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学生推荐《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等作品。同时指导学生通过理解故事情节来厘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性格,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挖掘中心人物,联系相关情节建立整体感知,以一本书阅读带动群书阅读,螺旋式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学生的内在修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 加强阅读教学指导,促进课内外阅读方法衔接
课内外阅读方法衔接强调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巧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结合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促使学生学习、运用阅读方法,进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
(一)根据课文精读,指导文本分析方法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精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基本技巧,如识别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则应进行课外拓展,促使学生迁移运用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即要求学生能熟练根据文章的描写想象、描绘画面。在《观潮》一课的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调动所有感官,在文字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进而勾勒出钱塘江大潮的壮美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乐维华的《潮魂(节选)》,并设计问题:“你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到什么画面呢?书中还有哪些像这样读起来特别能产生画面感的描述呢?”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且把想象到的画面写在相应的地方作为批注。这样的课内外阅读衔接能够让学生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从而达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目的。
(二)结合群文阅读,锻炼对比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呈现多篇文章,围绕同一议题展开探究性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单元主题以及课内文章筛选课外文章,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让他们在阅读具有相似主题或文体的多篇文章的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系列关于鲁迅的课文。在单元教学指导中,教师以群文阅读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了以下指导:首先,资料整合,走近鲁迅。教师在执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料,制作“鲁迅先生小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通过主动获取鲁迅的生平,学生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进而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其次,情节解读,塑造形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文本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品读“月下看瓜刺猹”等经典情节,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闰土的鲜明形象。这种紧扣情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感受人物的情感波动,为后续对比阅读奠定了基础。最后,群文对比,拓展思维。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原著《故乡》中的相关片段《兄弟重逢》,从多个角度认识并走近闰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仅看到了闰土从少年到中年的形象变化,还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对农民贫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从单篇到多篇,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还激发了其继续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浓厚兴趣。这样的群文阅读指导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与鲁迅先生更近一步,还促使他们在课内外阅读中实现了方法的衔接,从而为课后自主进行拓展阅读积累了经验。
(三)通过整本书阅读,提高整体阅读效果
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中,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在课外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系统迁移课堂阅读的种种方法,如浏览阅读、批注阅读、思维导图式阅读等,这样既能够进一步熟练阅读方法,也能够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积累。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促使学生在迁移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发展阅读能力。
依托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这一主题,根据课文《猴王出世》以及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内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旨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延伸阅读,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一大挑战是文言文与白话文混合的语言风格。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恰当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包括通过阅读章节标题来掌握该章节的核心内容;结合前后文来推断句子的含义;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选择暂时跳过,然后联系上下文或者通过辅助工具进行解读。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学生逐渐适应了《西游记》这一类古典名著的语言风格,同时也完成了对各个章节的整体阅读,实现了对情节的有效梳理。此外,由于《西游记》中出现的人物较多,情节较为复杂,教师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来绘制思维导图。如围绕“孙悟空”这一核心人物绘制思维导图,找出能够表现他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神通广大、嫉恶如仇等性格品质的情节。这样则可以实现整体阅读,并建立关于名著人物的知识体系,提高深度阅读效果。由此可见,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通过方法的迁移和运用,可以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以及名著人物实现整体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三、 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实现课内外阅读环境衔接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力保障。通过对目前小学生阅读调查研究来看,课外阅读环境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阅读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阅读行为;另一方面应增进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实现课外阅读拓展。
(一)打造书香班级,支持阅读活动
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并主动参与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为此,教师首先可以从班级布置、图书角建设等方面入手,打造一个温馨而富有文化氛围的阅读空间。其次,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推动课内外阅读衔接。师生共读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开展师生共读活动,鼓励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能通过思维导图和课件的形式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以此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分享中收获更多知识和启示。最后,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打造多元化班本阅读课程。班本课程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课程内容。通过班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书籍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促使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爱上阅读。
(二)增进家校合作,促进家庭阅读
在课内外阅读衔接过程中,家庭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乐于阅读的家长、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有深远影响。但是,从根据对小学农村家庭阅读情况的调查来看,一些家庭缺乏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资源,导致孩子接触的阅读材料比较单一;一些家长缺乏引导孩子阅读的意识和方法,使得家庭阅读氛围不浓厚;电子产品的泛滥使得孩子更倾向于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娱乐,而不是阅读纸质书籍;等等。对此,教师应重视家校合作,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指导,以促进课内外阅读环境的有效衔接。
首先,教师应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庭是培育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环境。鉴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局限性,家长可以合理安排室内空间,设立一个阅读专区,配备书架、软装饰,并根据教师的推荐以及孩子的兴趣投放一些优质读物,从而为孩子提供一个专属的阅读环境,以便他们在课余时间能够随时进行阅读。同时,针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共同制订一个每日固定的阅读时刻表,如根据教师安排的整本书阅读任务制订每日阅读计划,并通过亲子阅读、指导阅读等方式共同落实计划。其次,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家庭阅读。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农村地区,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并通过定期举办线上读书分享会等方式为家庭阅读提供资源支持,与家长沟通阅读指导经验,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展。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线下阅读活动,引导亲子阅读,促进家庭之间交流孩子课外拓展阅读的经验,以优化家庭阅读环境,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保障。
四、 结论
阅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教育,通过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阅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惠珍.“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13):7-9.
[2]徐舒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衔接[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专题二),2022:91-94.
[3]范云琴.内引外联相得益彰——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三),202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