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作者: 祝秋晴摘要:文章对小学二年级古诗词作业设计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围绕常见问题、实践策略和设计原则展开分析。当前古诗词作业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脱离生活、评价缺乏激励性等问题,难以满足课程改革要求和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丰富作业形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情境体验和综合实践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设计应注重趣味性与启发性、层次性与个性化、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可行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情境体验;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56-04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作业设计常存在机械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特别是在二年级这一关键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积累尚处于发展期,如何以适切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体验古诗词之美,培养其初步的文化意识,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结合二年级古诗词教学,探索以兴趣为驱动、能力为导向的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旨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作业体系,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实践依据。
一、 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当前,小学古诗词作业的形式普遍单一,主要集中在背诵、默写、抄写等机械化任务上,这种缺乏趣味性的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导致学习疲劳。背诵和默写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但这种单调重复的作业形式忽视了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与运用的需求,限制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过于单一的作业形式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使部分学生因感到无趣或困难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作业如果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此外,这种单一化的作业形式还无法有效体现古诗词的艺术美感和文化价值,学生容易将古诗词学习视为一项单纯的记忆任务,而无法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与审美乐趣。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迫切需要作业设计的创新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
(二)作业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古诗词作业内容常常存在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作业设计过于注重诗词字面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生活经验与古诗词内容的关联性。二年级学生尚处于认知能力发展阶段,他们需要通过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来理解抽象的诗意,但一些作业设计未能为学生提供这种桥梁。例如,有的作业要求学生解释诗意或回答问题,但这些任务缺少贴近学生实际的引导,学生在完成时容易感到生硬和无趣。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对古诗词中涉及的自然景物、社会背景或情感表达无法深刻体会,这进一步增加了理解难度。此外,脱离生活实际的作业设计还可能削弱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导致他们无法感受到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难以真正实现文化认同和情感培养的目标。这种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割裂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三)作业评价方式缺乏激励性
当前,小学古诗词作业的评价方式侧重结果导向,过于关注学生的完成率和正确率,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激励。这种评价方式常以分数或对错来衡量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努力和进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习惯培养的初始阶段,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成绩不佳而失去学习信心,而能力强的学生也可能因缺乏新的挑战而失去学习动力。此外,当前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具体反馈。例如,一些学生在作业中展示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或创造力,但由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这些亮点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成就感和积极性,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态度趋于功利化,将作业视为完成任务而非深入探索的过程。作业评价方式缺乏激励性的问题是影响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亟须引起教育者关注和改进。
二、 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趣味性与启发性相结合。二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兴趣,因此,作业设计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富有创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趣味性的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需要融入启发性,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感知力。例如,在作业内容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知古诗词中的情感意境,从而启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兼顾趣味性的同时,作业设计需要体现明确的教育目标,避免流于表面化或单纯的娱乐性,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趣味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助于学生从单调的记忆与模仿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逐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二)个性化原则
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应充分体现层次性与个性化的结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作业设计应提供分层次的任务,既能满足基础水平的学生完成基本学习目标,也能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任务。同时,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展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层次性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找到适合的学习路径,避免因作业难度过高或过低而产生挫败感或倦怠感;而个性化设计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与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业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中感受到成就感与挑战性,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
(三)实践性原则
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应强调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深层理解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审美能力和文化认知的培养,因此,作业设计需要注重将知识内化为实践,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综合性的设计则能够有效融入跨学科的元素,将语文学科与艺术、科学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诗词内容;实践性作业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体验古诗词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综合性作业则能够引导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中培养综合素养。这种设计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发展更全面的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
三、 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实践策略
(一)丰富作业形式,增强学生兴趣
小学古诗词作业应突破传统的背诵、默写模式,设计形式多样化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如运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形式,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能够更好地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在学习《夜宿山寺》时,可以设计一个“画出诗意”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进行绘画创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诗中的场景和意境。在设计作业时,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楼阁和星空的图片,帮助他们初步形成对诗中意境的视觉感知。随后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高百尺的危楼会是什么样的?摘星辰时的夜空会有什么颜色?”鼓励学生将这些画面展现在纸上。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一个“诗意画廊”活动,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画作,并用简单的语言介绍画作中体现的诗歌意境。有学生画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楼顶的小人伸手似乎触碰到了星星,旁边画满了深蓝色的夜空和点点星光。在介绍作品时,学生兴奋地说:“这是我想象的夜宿山寺,楼很高,小人可以摘到星星,星空特别亮!”让学生在绘画中沉浸于诗歌意境,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其他学生也能通过观赏不同的画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使古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化诗词理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是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其抽象的表达方式对小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作业设计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便难以深刻体会诗歌的意境。因此,将古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深化诗词理解的重要路径。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更容易结合直观、生动的生活场景理解和记忆抽象的诗句,作业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并与诗句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实现对诗歌内涵的有效理解。例如,在学习《村居》这首诗时,可以设计“寻找诗中的春天”任务,要求学生用一天的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春天景象,并用文字、照片或绘画记录下来。他们可能会发现公园里的柳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或者看到其他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这些景象与诗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非常契合。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自己的观察成果,某位学生可能分享一张拍摄的照片,照片中是新绿的柳条垂到河面上,和清晨河边的薄雾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景象与诗句中的“拂堤杨柳醉春烟”极为相似,以视觉直观感受到诗歌的意境。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改编诗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春天景象,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对诗歌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观察、比较、创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诗句与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内化诗歌的美感和情感价值。
(三)融入情境体验,感悟诗歌情感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不足,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往往较为含蓄,如果仅以记忆和机械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而情境体验可以借助生活化的场景、感官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感受诗意,逐步深入地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能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亲近感和学习兴趣。在作业设计中,要为学生创造具体的体验情境,基于引导和任务设计,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诗歌,从而实现情感的深层次渗透。以《咏柳》为例,在作业设计环节,设计“为柳树写一封信”的作业,要求学生以柳树为对象,用信件形式表达对它的赞美和喜爱。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公园中观察柳树,提示他们仔细观察柳树的形态和特征,如枝条、叶片、颜色等。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可以触摸柳条,感受它的柔软和韧性;也可以站在柳树下,感受微风吹拂柳条时带来的凉爽。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如柳树像“绿色的丝带”或“春天的舞者”。完成观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柳树形象,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情感融入信中。例如,有的学生写道:“亲爱的柳树,你是春天最美的使者。你的枝条像绿色的丝带,在春风中轻轻飘动,让人感觉像走进了画中。我喜欢你,因为你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和清凉的风,让我觉得快乐和放松。每次看到你,我都会想起春天来了,所有的美好都从你这里开始。”通过这封信,学生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展现了柳树的形象和诗歌的意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合综合实践,提升学习能力
古诗词作业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学习意识,特别是对二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设计能够更好地贴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古诗词作业中,学生往往局限于书本内容的机械记忆,无法将诗词所蕴含的自然美、情感美和文化内涵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体验。而综合实践作业能多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设计一项名为“创作荷塘画卷”的作业,结合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帮助学生将诗意转化为实践活动。首先为学生播放一些荷塘的实景视频或展示图片,帮助他们对荷叶、荷花、阳光等意象有更直观的认识。在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时,提问:“诗中的‘接天莲叶’有多宽广?‘映日荷花’在阳光下是什么颜色?”激发学生对诗句的联想和兴趣。其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画笔将自己想象中的荷塘描绘出来,可以是宽大的荷叶、鲜艳的荷花,也可以加入蓝天白云等元素,以体现“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的意境。学生在画荷塘时,要发挥想象力,并在画卷旁用文字描述自己的创作内容。有学生在完成画作后写道:“我的荷塘里有大片的绿叶,它们挨在一起,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荷花在阳光下很亮,颜色特别红,像诗里说的‘别样红’。”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并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将古诗学习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荷塘美景,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四、 结论
小学古诗词作业设计的优化意义重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并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设计多样化的任务,真正发挥古诗词教学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牟慧欣.“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4(9):187-189.
[2]朱赛丹.低年级古诗词探究式作业设计策略[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7):46-47.
[3]李夏婷.“补白”作业设计:领略古诗词留白之美[J].中小学班主任,2023(12):49-51,55.
[4]毛雪莲.特写全景远景:例谈古诗词统整作业设计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4(4):21-23.
[5]王丽君,张程文.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32):35-37.
[6]邹瑗如.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