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祝秀荣
摘要:文章围绕大阅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将大阅读、大概念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文章将在大阅读背景下从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情境式框架、设置驱动任务、进行阅读讨论等环节入手探究相关内容,旨在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阅读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关键词:大阅读;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60-04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大阅读视域下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从整体角度看待某一文本或是某一主题内容,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和理解阅读文本的思想内涵。此举可以解决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氛围比较僵化等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 提炼大概念,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大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关键一步是提炼大概念,打好教学基础。如果教师在这一步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后续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按照“确定寻找方向→选择寻找路径→描述大概念→进一步研究判断”的流程开展具体工作。首先,教师针对“大阅读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这一教学任务提炼大概念时,可以从寻找大概念的本质内涵的角度出发,围绕“如何寻找更有统摄力的核心概念”“如何寻找更具普遍性的深层观念”等问题,确定提炼大概念的方向和思路。其次,教师明确提炼大概念的方向和思路之后,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等方式,确定合适的路径。“自下而上”的方式本质上是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细节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归纳出书中的核心概念或深层观念。“由表及里”是指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总体结构和表面主题入手,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层含义。最后,教师明确大概念提炼方向及实施路径之后,需要根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比较合适的大概念。当教师确定大概念之后,即可根据表现形式和判断标准,验证大概念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基于上述流程提炼大概念之后,已经找到了比较明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向,后续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情等因素,就可以确定比较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定大阅读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及成长发展的规律,还应具备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作用。换言之,大阅读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否则会引起反效果。
以《红楼春趣》为例,教师以这篇文章为基础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时,应在提炼大概念的基础上考虑各方面因素,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针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提炼大概念时,可以将“读懂、会读”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渐强化自身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欣赏小说人物创造的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二、 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情境式框架
大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确定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之后,即可按照阅读教学主题和教学思路,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情境式框架。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注意自己构建的情境式框架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乐、民间故事、动漫等元素,为学生搭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情境式框架,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教师基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红楼春趣》这篇文章设计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也整合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产生了比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考虑到《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应从多个角度入手整合资源,以便更加高效快捷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教材中收录的《红楼春趣》这篇文章,使学生对《红楼梦》这本书有了初步了解。这一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尾曲《枉凝眉》,借助这首歌曲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针对这篇文章为学生介绍了《红楼梦》这本书的文学常识和故事主线。当学生对《红楼梦》这本书有了初步了解和认知时,教师可以利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红楼春趣》这篇文章,了解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精读、略读、猜读、跳读等方法阅读文章,了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探讨文章“趣”之所在,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兴趣。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性学习《红楼梦》这部作品,教师在完成《红楼春趣》教学任务之后,应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对《红楼梦》整本书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闲暇时间观看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要求学生结合原版小说,针对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影视剧人物与小说人物描写之间的异同点。有的学生以王熙凤为对象,根据原著和影视剧分析了人物形象。王熙凤作为主理荣国府的大管家,御下严苛,这一点在影视剧和原著中均有体现。黛玉初入贾府王熙凤赶来相见时,借贾母之口称王熙凤为“凤辣子”,塑造了王熙凤泼辣干练的形象。后期,宁国府秦可卿病逝,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处理丧事,言行举止,使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这两个场景都能够展现王熙凤精明强干、具备管家才能的人物特点。从整体来看,王熙凤这个人物并不是扁平化、脸谱化的,其性格比较立体复杂,除了好的一面,也有受人诟病的一面。尤其是影视剧和原著中着重描写的逼杀尤二姐以及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等情节,足可见王熙凤的心狠手辣。贾府获罪,王熙凤身陷狱神庙,仍挂心女儿巧姐,托孤刘姥姥。这一情节中也能展现出王熙凤凌厉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温柔慈母心。很多学生在观看电视剧时就会被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吸引,看完整部电视剧也会感叹王熙凤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阅读《红楼梦》原著,通读全文之后更是能够深入了解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初识所见,王熙凤是流光溢彩、冠压群芳的“凤辣子”,故事结尾却草席裹尸,恰好应了“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判词。无论是王熙凤,还是《红楼梦》中其他人物,学生想要比较全面深入了解人物形象,非“读完”“读懂”《红楼梦》不可,这也从侧面展现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三、 设置驱动任务,强化阅读指导
教师在大阅读视域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情境式框架,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借助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教师针对整本书阅读设计驱动任务时,应注意从学科本质和单元主题的角度出发,将急需解决的问题转化为驱动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将提炼的大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通过这种方式生成驱动任务,带领学生围绕驱动任务深入探究整本书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设计驱动任务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培养高阶思维为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因此,驱动任务必须具备挑战性和可行性,不能盲目设计,以免产生反效果。
教师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时,应立足于整本书的核心知识和教学目标,设计驱动任务,按照需求和实际情况将驱动任务进行分解,生成一系列子任务,以便引导学生在解决子任务问题的同时逐步加深对《红楼梦》整本书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将“设计红楼梦文化展览馆”作为驱动任务,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分展区。在这一情境中,“设计红楼梦文化展览馆”即是核心驱动任务问题,“多角度设计分展区”是分解后的子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红楼梦》故事情节、人物介绍、红楼文化等角度入手设计了“红楼人物展览区”“红楼文化展览区”“红楼大事档案区”等多个分展区。从整体上看,学生已经适应了整本书阅读教学驱动任务设计的模式,也能够按照教师给出的思路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针对每一个分展区的内容进行了完善。以“红楼人物展览区”设计为例,学生通读《红楼梦》原著之后,提取了几个主要的人物,根据书中各方面的描写,从外貌、性格、人物简介、主要事迹等角度制作人物介绍卡。有的学生通读《红楼梦》后,以林黛玉为对象制作了人物介绍卡,具体内容见表1。该学生为林黛玉制作了人物介绍卡,并且根据外貌、形象等语句绘制了林黛玉的画像,将作品作为“红楼人物展览区”的重要展出物品。从林黛玉人物介绍卡中,也能够看出该学生认真研读了原著,能够精准挑选出描述林黛玉的语句,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比较全面地介绍林黛玉。可见,教师利用驱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详细阅读整本书,能够强化学生的阅读感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 进行阅读讨论,加强整体感知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产生的观点和感受不同。如果学生只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书籍内容,很容易陷入固化思维中,导致无法深入地了解书籍内容。为此,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观点和看法。这样做可以确保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内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专门开展读书交流讨论活动,动员学生针对特定的书籍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以《红楼梦》这本书为例,教师布置整本书阅读任务之后,可以定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当所有学生都读完《红楼梦》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一节课,举行《红楼梦》读书分享会。学生可以在读书分享会中,寻找合适的入手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从“人物形象复杂性和多面性”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并非单调存在,都有立体性和复杂性。例如,王熙凤表面阴狠毒辣,但对自己认可的人存有悲悯之心。王熙凤对待尤二姐、贾瑞等人采取的手段十分阴狠毒辣,但是对刘姥姥等下位者也展现了宽容、慷慨和尊重。这种反差感,很好地体现了王熙凤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有的学生从“人物形象和判词的吻合程度”这一角度入手,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红楼梦》十二金钗的人物形象、性格和命运,在各自的判词中都有所体现。如,贾惜春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从这首判词中,学生能够看出贾惜春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以及最终在贾府败落之后出家的命运。贾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学生从这一判词中可以了解到贾元春早年入宫,是贾家最大的政治靠山,她的命运与贾府命运息息相关。贾元春入宫后也在追求自我,渴望亲情和自由,最终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贾元春的死意味着贾府开始败落。
五、 结论
大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以教材收录的文章为出发点,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时,应综合各方面因素,为学生提炼大概念,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设置驱动任务,开展阅读讨论活动,使其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更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皓.大阅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嘉应文学,2024(16):191-193.
[2]贺江.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4.
[3]颜吕静.指向大概念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4.
[4]张义勇.大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1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