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郭俊玲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文章探讨了融合多元化的阅读资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家校合作阅读环境以及开展多样化阅读实践活动等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64-03

基于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核心内容之一。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因此,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融合多元化的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新课标背景下,融合多元化的阅读资源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因此,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材料,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由“内”及“外”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经典篇目。例如,《颐和园》一课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同时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故宫》等书籍,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又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进一步推荐《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二)引入课外优秀作品

教师应积极引入课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夏洛的网》一书,通过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珍贵和生命的意义。对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小王子》一书,通过小王子的冒险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哈利·波特》系列书籍,通过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冒险经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引入网络优秀作品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阅读体验。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电子书网站或App,如“喜马拉雅儿童版”“凯叔讲故事”等,这些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有专业的朗读和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寓意。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阅读,如通过“中国少儿数字图书馆”等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各种书籍,拓宽阅读视野。

二、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仍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一)制订阅读计划

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时间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例如,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他们每天阅读半小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对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阅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籍,如经典名著的简写版;对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主题阅读,如围绕“环保”这一主题,选择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通过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授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包括浏览、精读、做笔记等多种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授他们适合的阅读方法。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精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教授他们浏览的方式,快速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将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复习和分享。

(三)开展阅读活动

可以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可以开展阅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意识;还可以设立阅读角或阅读墙,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材料和交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课内外阅读衔接

在新课标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将课内外阅读资源进行有效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充分利用网络阅读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在线阅读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例如,学生在学习《颐和园》一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在线阅读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的文章或书籍,如《苏州园林》《拙政园》等,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经典名著、儿童文学作品等课外阅读资源,如《小王子》《夏洛的网》《三国演义》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

(二)线上阅读指导与交流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阅读指导和交流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平台,定期发布阅读任务和指导,鼓励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并分享阅读心得。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线上阅读分享会或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与传统阅读方式的结合。例如,在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然后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线上交流和分享。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传统阅读方式的优点,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三)创设虚拟阅读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虚拟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一个虚拟的三国时期战场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元素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多媒体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四、 创设家校合作阅读环境,提升学生阅读成效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阅读的两个主要场所,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形成阅读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建立良好沟通机制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学校阅读教学的情况,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阅读情况,共同分析孩子阅读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家校沟通,双方可以达成共识,共同制订适合学生的阅读计划,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共同实施阅读活动

一方面,家校合作可以共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向家长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包括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课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书中的内容。另一方面,家校合作可以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任务、开展阅读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意识。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阅读活动,如亲子阅读、阅读讲座等,增进亲子关系,同时提升家长的阅读素养和育儿能力。

(三)创设家庭实践活动

家校合作阅读环境的创设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例如,在学习《落花生》一课后,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开展“走进田园,感受自然”的主题阅读活动。对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乡村或农田体验生活,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和变化,同时引导孩子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如《乡村的四季》《农田的故事》等。通过实践活动和阅读的结合,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感,同时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积累生活经验。

五、 开展多样化阅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阅读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书本与自然的对照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公园或郊外,开展一次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的活动。学生带着笔记本和画笔,一边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结构,一边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在观察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爬山虎是如何依靠其特殊的脚攀爬墙壁的,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爬山虎生长的变化。观察结束后,学生回到教室,分享各自的观察成果,并尝试用画笔描绘出爬山虎的形态。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实践中提升了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书本与手工的结合

在学习《珍珠鸟》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或自然材料,如树枝、树叶、废纸等,制作一只属于自己的“珍珠鸟”。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珍珠鸟的形态和特点表现出来。他们有的用彩纸剪出翅膀的形状,有的用树枝制作鸟脚,还有的用废纸塑造鸟的羽毛。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三)书本到场景的转变

以部编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模拟历史情境的活动。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如马宝玉、葛振林等,通过排练和对话,再现历史场景。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课文内容,理解各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以及他们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在模拟表演中,学生情绪高涨,生动地演绎了五壮士跳崖的壮烈场面。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英勇无畏的精神。

六、 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上述教学策略,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智慧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新探[J].名师在线,2024(22):49-51.

[2]王应生.新课改视域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要点与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4(6):46-48.

[3]高丽英.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有效融合策略[J].家长,2024(17):153-155.

[4]陈美娟.“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4(5):21-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