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命题分析及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胡耀雨摘要: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初中历史中考命题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丰富考试试题的形式和考查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中考命题的变化,初中历史教学也要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教学与中考之间的高度一致性,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文章分析了初中历史中考命题的变化,并提出了应对变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考命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135-03
初中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考试评价体系要与时俱进,结合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初中历史中考命题的变化,是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初中历史中考命题呈现出更加注重能力考查、强调学以致用、融合时政热点、突出核心素养等新特点。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命题变化,教师要探索适应新趋势的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少年。
一、 初中历史中考命题的变化
(一)综合对比化命题的出现
近年来,浙江省初中历史中考命题逐渐从以往单一、直接的知识点提问,转向了更为综合、对比化的命题方式。这种转变能够对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情况进行更全面的考查。在综合对比化的命题中,题目不再局限于某一单元或章节的孤立知识点,而是将多个相关,甚至跨章节的内容有机融合,要求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和对比分析。例如,一道题目可能会同时涉及中国古代的某个历史事件与近现代世界的相似情况,要求学生从时代背景、影响范围、历史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全面、深入的结论。
(二)命题方式的多元化
浙江省初中历史中考命题方式的多元化,不仅丰富了考试形式,更深刻体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重视。传统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固然能够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点掌握情况,但新增的材料分析题、探究题等,则要求学生在理解具体历史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思考与解析。这类题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史料进行批判性解读,从而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命题策略紧密围绕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掌握历史知识,更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备分析历史、理解现在、预见未来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历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三)政史结合型试题的出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历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融愈发紧密,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初中历史中考命题也紧跟时代步伐,越来越注重政史结合的时代化特点。历史试题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与文化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历史史实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改变中国命运,增强考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命题者要巧妙地将当前时政热点、社会焦点融入历史试题之中,使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更要具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试题中可能会出现与当前国际形势相关的历史事件比较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关系的异同,或者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探讨历史上的相关经验和教训。这样的试题设计,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远,又能让其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和时代使命。
(四)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考查
近年来,浙江省初中历史中考命题的焦点逐渐聚焦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考查。这一转变,充分反映了浙江省“依标命题”的理念,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时代进步,也凸显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是教学与评价的依据,初中历史试题以考查考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真实任务、考查情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测评考生学业水平,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为了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试题设计更加注重创设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情境化的试题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其更深入地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 结合初中历史中考命题变化的教学应对策略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结合初中历史中考命题的变化,教师也要对教学进行适当的改进。浙江省历史试题的考试更多指向主干知识的考查,命题重视史料的理解、辨析和信息获取。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保证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题型,能够进行综合性、对比性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历史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件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时,都要尽力揭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提供知识框架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框架。以初中历史《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详细讲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以及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解释这些文化遗存的重要性。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突出重难点,强调北京人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兴起、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核心知识点。另外,教师还要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提升解题技巧
鉴于浙江省初中历史中考命题方式日益多元化的特点,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题技巧置于教学的重要位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类题型,特别是综合对比题和材料分析题,这些题型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题目和材料,如何有效地提取和整合信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及如何规范地组织答案等。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可以熟悉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熟练度和准确率。反思则能帮助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浙江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社会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为例:
材料一人类古老的文明有四种,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其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探讨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
——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问题: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写出“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起源的主要流域,并指出文中哪些属于文献史料。学生在完成该题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及其起源的主要流域。根据历史知识,这四大文明分别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然后还要从材料中识别出哪些内容属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实的资料,包括官方文书、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信、野史、杂记、回忆录、对话录、座谈录音等。在提供的材料一中,“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以及“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这两处明显属于文献史料的范畴。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作答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结合评价结果,进一步指导教学活动的改进和优化,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关注时政热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随着浙江省初中历史中考命题政史结合时代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并将这些热点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时政热点融入历史课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现实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国内的重大政策调整、社会变革等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变化的历史根源和可能的历史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分析现实问题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初中历史《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为例,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教师可以以当前的科技创新为例,引导探讨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对今天科技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四)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人文素养
针对浙江省初中历史中考命题对核心素养考查的日益重视,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归纳演绎等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初中历史《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使其能够清晰地理解节日的历史脉络。然后,深入剖析每个节日的文化元素,如春节的拜年、贴春联,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 结论
初中历史中考命题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密切关注命题趋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通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关注时政热点和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考要求,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庆春,汪海龙.从中考命题趋势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33):91-94.
[2]孙树林.2016—2021年山西中考历史试题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22.
[3]靳欢欢.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研究(2017—2021)[D].信阳:信阳师范大学,2022.
[4]周梅.基于中考改革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21(24):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