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与实践研究

作者: 刘长影

摘要:大概念教学旨在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着重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章首先界定了大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并阐述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包括打破教材体系束缚、提升历史理解层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再以“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例,详细阐释了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具体涵盖大概念的确定、教学问题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并构建了层层递进的教学实践脉络,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概念,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138-03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常常陷入对繁杂的历史细节的记忆和罗列,而忽略了对历史现象背后深层逻辑的理解。这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如同“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概念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解释力的概念,能够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历史认知,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引入大概念教学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是历史教育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关键路径,为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一、 大概念的内涵与价值

(一)大概念的定义与特征

大概念是历史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工具,它并非简单的知识点,而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概念框架。它能统领一系列历史要素,承载特定的价值观念,并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大概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统摄性,即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合为结构化的整体;解释性,即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规律;探究性,即激发学生提问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解;价值性,即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大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1. 打破教材体系束缚

以大概念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能够打破教材固有的章节结构和时间顺序,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单元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传统的教材往往按照时间顺序或政治、经济、文化等板块进行组织,这可能导致知识的割裂和学习的碎片化。而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则能够打破这种限制,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置于同一概念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

2. 提升历史理解层次

大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表象的历史事件上升到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形成更深层次的历史认知。传统教学往往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记忆层面,而大概念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形成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比如,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形成更深入的历史认知。

3.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围绕大概念教学探究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其历史解释、历史比较和历史论证等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大概念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通过围绕大概念展开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运用历史证据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

4. 培养核心素养

大概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认知框架,更能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现实,思考未来。通过围绕大概念的深度探究,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二、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以“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例

文章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第七单元《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为例,以“民族独立与解放”这一大概念为核心,通过在单元教学中打破传统章节限制,构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教学体系,从而深入探究近现代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一)大概念的确定——“民族独立与解放”

“民族独立与解放”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解释力的概念,它贯穿于近现代世界历史的主线。它不仅指一个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也包含着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纵观近现代世界,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理解这一大概念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二)围绕大概念构建教学问题

以“民族独立与解放”为核心,可以构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什么是民族独立与解放?它包含哪些内涵?

·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内外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不同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民族独立运动对本国以及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民族独立运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民族独立与解放对当今世界有何启示?

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民族独立运动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历史比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基于大概念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需要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两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选取的历史事件和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不同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能有效支撑大概念的理解。

1. 早期民族独立运动的先声

海地独立运动作为拉丁美洲最早的独立运动,其独特性体现在它是由黑人奴隶起义并最终建立独立国家,这不仅对整个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向世界展示了被压迫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决心。随后,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同样值得深入分析,特别是要考察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领导人在其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领导人民摆脱殖民统治。在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指出早期独立运动存在的局限性,例如独立后出现的军事独裁等问题,为后续的分析做好铺垫。

2. 亚洲民族觉醒与解放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标志着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的阶段,理解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至关重要。这包括分析帝国主义侵略给亚洲各国带来的民族危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等因素对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入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印尼的民族独立运动以及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些运动不仅代表了不同的斗争方式,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在追求民族解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非洲的独立抗争

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从早期的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有领导的抗争,都体现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埃及反英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等典型案例,重点分析其背景、特点和局限性,并探讨这些抗争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启示。此外,还需关注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其对后续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4. 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

拉丁美洲在获得独立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军事独裁、外国干涉等。因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主革命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深入考察尼加拉瓜的桑地诺运动,分析其如何反对美国干涉、争取民族独立。此外,还可以关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探讨其在土地改革、石油国有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局限性。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拉丁美洲争取民族解放的艰辛历程。

(四)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活动

围绕“民族独立与解放”这一大概念进行教学,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紧密围绕大概念展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领导力量、斗争方式和影响,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共性和差异。例如,可以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强调道德感召和群众运动,而武装斗争则更注重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这种比较分析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路径选择背后的复杂原因。

2. 史料研读

在教学过程中,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史料,例如甘地关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言论,以及墨西哥宪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史料研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还可以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3. 问题探究

通过问题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围绕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例如如何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何评价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探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理解。

4. 辩论活动

辩论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围绕“民族独立运动的局限性”等话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知识和逻辑推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观点进行反驳,从而提升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构建层层递进的教学实践脉络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独立与解放”这一大概念,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设计需构建一个层层递进的教学实践脉络。此脉络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多维度地思考,而非线性推进,最终形成结构化的历史认知。

1. 奠定基础——概念与背景

教学伊始,应聚焦于准确把握“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概念内涵,强调其在近现代史中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剖析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既要考察殖民主义的压迫,也要分析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内在因素。此层目标在于奠定理解基础,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解放运动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2. 深化理解——案例分析与比较

基于概念和背景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亚非拉不同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和模式。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例如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独立运动,学生可以识别不同地区的共性与差异,避免简单化的理解,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3. 辩证思维——领导者与局限性

教学重心应转向探讨民族独立运动领导者的作用。通过分析玻利瓦尔、甘地、卡德纳斯等历史人物,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此外,也需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解放运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模式。

4. 提升素养——影响与启示

教学最终应引导学生反思民族独立运动对本国和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并思考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通过反思,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和思考未来,最终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三、 结论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有力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有效解决了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并成功转向以问题驱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路径。借助大概念的统摄,历史事件不再是彼此孤立的散点,而是被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得以从宏观视角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并显著提升其历史思维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洪义.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主题统整性教学实践[J].新课程评论,2022(4):85-92.

[2]秦佳.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3.

[3]刘洪艳.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大概念单元教学策略[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0):54-56.

[4]张敏霞.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J].历史教学:上半月,2022(10):41-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