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以文塑魂
作者: 马琳摘要:随着“三新”理念指导基础教育改革落实,高中美术课程注重围绕立德树人、素质育人目标调整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引领学生全方位素养的形成。美术课程涵盖了美术知识、技能和审美等要素,对学生审美情操、人文素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多元目标引领下美术课程应科学创新教学活动,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文化、引领观察、整合资源和创意创造方面出发,创设学生感悟美、表现美的教育环境,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塑魂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145-04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落实的背景下,高中美术课程逐渐向多元素质育人目标转变,注重发挥美术课程美育价值,引领学生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和绘画能力全面发展。高中美术课程应注重“素养导向、任务启发”,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创设感知、鉴赏和创造的良好环境,实现守正创新,促进教学增质提效。基于此,在高中美术课程创新建设中,教师应立足实际了解教学创新的不足和障碍,并实现与时俱进整合与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学生图像识读、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综合性学习环境。在此,文章简要阐述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高中美术课程创新提质的方法。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学创新的困境
(一)专注知识与技能,忽视审美意识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落实,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在落实素质育人理念中,存在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和观念滞后的现象。部分美术教师过于追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突破,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绘画技巧、美术理论等方面,忽视了审美意识的教育。教学行为简单化导致学生将美术视为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缺乏审美判断和创新创造。久而久之,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点,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难以提高。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育人目标的调整与转变,发挥课程美育和德育价值。
(二)强调感悟与欣赏,探索活动浅尝辄止
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创新是新课程改革落实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加侧重于绘画教学,因此在课程规划与设计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协调性。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欣赏能力上,忽视了深度探索和实践活动,导致美术课程逐渐形式化,在缺乏实践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更加缺乏思考和形成独特观点的空间,使得学生产生审美鉴赏意识和美学创造能力止步不前的问题。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实现以生为本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
(三)侧重讲解与展示,教育方式缺乏创新
相对高中基础学科而言,大部分教师将美术课程视作“边缘化”学科,因此课程创新的动机较弱。首先,在应试思想禁锢下,教师更加倾向使用说教和讲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技巧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其次,美术课堂尚未走出“教师中心”的模式,尽管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活动,但是教师呈现资源和信息的内核没有改变,学生依旧缺乏主动性,致使美术课程创新形式化、浅层化。因此,在美术课程建设中,教师既要重视资源开发,又要重视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的空间的创设,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创新“教”与“学”活动。
(四)教学管理松散化,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学校、社会对美术课程研讨和对教师培育的力度不足,制约了美术教育管理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首先,高中阶段对美术教师的管理与考核缺乏系统化机制,导致教师工作态度逐渐松懈,且缺乏有效的研修与发展空间。其次,美术教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解读和对课程创新的力度不一而足。因此,在美术课程建设中,应健全教师发展机制,在教师专业化辅助下创新教学。
二、 高中美术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目标的价值
(一)突出多元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的背景下,高中美术课程不仅需要加强知识培育,还应落实美育、德育目标。而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师关注学生艺术眼界、批判性思维发展,并加强目标导向下融合性教育环境的创设。首先,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教师注重挖掘学科文化育人价值,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背景信息、内在思想,加深学生对各种文化形式、艺术表现和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发展。其次,教师围绕“文化素养”培育目标开发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欣赏世界名作中思考深层含义和感知思想情感,促进学生鉴赏能力、文化认知发展。由此可见,美术课程渗透核心素养目标能让教师走出思想的误区,并开发美术课程文化育人价值,在美术课堂引领学生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发展。
(二)关注创新创造,开发深层能力
高中美术课程从单一的知识育人目标向多元素质教育目标转变,促进美术课堂活动创新,从而创造学生深层次学习和创造性运用的环境。首先,美术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审美情感、艺术素养发展,从而设计美术创作和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长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高中美术课堂逐渐增加学生审美创造和艺术评论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开发学生批判、分析和创新的思维,又促进学生美学认知和艺术素养发展,提升学生美术综合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学生综合发展的美术学习环境。
(三)注重质疑批判,引领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美术课程秉持学生中心理念创新教学,实现美术课程设计综合考量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综合性发展。在核心素养目标指向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创作过程及文化背景进行质疑和批判性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且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在美术课堂落实美育目标,达成审美素养和思想情感双重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创设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层次性的教学环境。
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教学创新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辅助,创设趣味导入环境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课程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育,更注重美术学习兴趣与艺术素养的塑造。在美术课程建设中,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教学活动,既了解学生阶段认识,设计具有趣味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又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启发式、体验式环境,引领学生鉴赏美、发现美。因此,在英语课程建设中,教师可以与时俱进,借助图文、视听融合的方式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既展示优秀作品引领学生观察与鉴赏,融合美术史、文史等内容创设感知情境,又融合生活元素促进学生识别与解读,引领学生辨析与感知生活中视觉文化信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文化认知等综合素养发展。
例如,在“不同的歌声——民族文化与美术”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视频演绎不同的民族文化,带领学生感受文化与艺术的交融,既给予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诱发想象力,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和培育正确的文化意识。如教师展示不同民族的图腾、纹样等,带领学生领略原始美学,并展示建筑、歌舞、服饰等,让学生感受美学在生活中渗透。同时,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与美术融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引领学生深入感知美术作品传递的思想情感。如教师运用微课展示《伏尔加船夫曲》的音乐作品和《伏尔加纤夫》的美术作品,并提出问题:说一说你的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又如教师设置趣味模仿活动,组织学生模仿纤夫动作,感受作品传递的情感。教师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和资源拓展,创设学生感知、欣赏和思考的情境,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鉴赏意识。
(二)梯度问题启发思维,搭建深入思考支架
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感知、评价与判断,促进学生认知和感知美的多样性,并在观察与鉴赏中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注重以问导思,运用层次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分析与解答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和美术作品提出问题,结合学生认知搭建问题支架,引发学生对未知内容的关注和探索,并借助系统化问题帮助学生搭建趋于完整的认知体系,促进美术素养、批判性思维和结构化认知全面发展。
例如,在“审美自律”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了解中西方的美术流派、绘画风格。更要注重引领学生深层次探索,引领学生解读作品思想、绘画技艺、风格等,促进学生从美学角度了解美术作品。如教师结合“入木三分”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兰亭序》的思考,围绕作品教师提出问题:①《兰亭序》与故事有什么关联?②请你找出作品的“之”字,并观察该字的体态、美感。③你认为将不同“之”字进行位置互换,会对作品美感产生影响吗?通过设问引领学生感受行书的“因势而变”“变化中统一”的特点。教师围绕美术作品提出问题,引领学生从文化、美学角度欣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欣赏和思考角度,促进学生逐步深入感受作品美。
(三)体悟作品内在情感,有效拓宽文化视野
素质育人目标指导下美术课程注重围绕美育目标创新教学活动,在品味画面形式、色彩和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化和情感的理解,发挥美术课程润心启智的教育价值。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形成解读画面具体内容、了解画作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思想情感,引领学生深度鉴赏。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文化主题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作品文化背景、艺术家信息等,从而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作品对比欣赏活动,促使学生调动已有认知分析和挖掘作品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对美术作品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
比如,在欣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中,教师可以融合作品创作文化、创作方式和创作者信息设计鉴赏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作品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文化认知与审美能力发展。如教师创设“鉴别真伪”的鉴宝活动,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作者绘制《最后的晚餐》,组织学生收集《最后的晚餐》创作背景、作者风格等信息进行鉴别,如作品采用五个三角形的构图方法、人物眼神与动作变化等,并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达·芬奇深受影响并在作品中融入人性解放的思想。学生在趣味的鉴宝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与探究,了解作品绘画技巧、内在思想等,促进了审美鉴赏能力与人文素养提升。
(四)融合真实生活情境,提升观察创造能力
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课程调整与优化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日渐形式多样。生活化教学活动作为新兴教育模式受到师生的喜爱。生活化教学强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亲身体验、实地欣赏的教学活动,在探索生活美学中促进学生审美判断、美术表现素养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整合生活资源,创设感受图像造型、肌理和色彩的环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在生活化环境中促进学生美学意识、美术核心素养发展。
比如,在“形的空间及质感”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建筑的形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三维空间中形的表现和处理,既引导学生用美学视角观察生活,又借助生活元素引领学生空间意识、视觉形象发展。如教师展示《南湖红船》作品,从空间表达的角度带领学生体会“红船精神”。在处理船头时,教师再现龙舟乘风破浪的形象,让学生感受船头微微上扬给作品赋予的破除艰险、勇立潮头的精神力量。教师借助生活与美术的融合打造观察与感悟场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精神,并在观察中增强学生绘画技能。
(五)归纳丰富文化资源,推动创新思维发展
在素质育人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将创新思维置于育人核心地位,借助艺术作品的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且核心素养强调美术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在发现美和创作美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积极的求异性、观察力、想象力,涵养学生积极应对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探索艺术的审美情趣,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受艺术的创造性。在轻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