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海南师范高校生活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实践

作者: 王康媚

摘要:新时期学校美育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围绕这一重要使命,文章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机制,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素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海南师范高校;生活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一、海南师范高校引领生活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逐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入推进实施,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开展生活美育工作方面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海南省教育厅组织海南师范大学和琼台师范学院两所公办师范高校,从帮扶白沙黎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中小学开始推广“椰苗美育行动计划”,逐年扩大到全省各个市县,主要在美育课程开发、社团活动策划、校园环境优化、教师能力提升、师生展赛培育、课题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帮助,推动海南基础美育实现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协同化。同时,海南师范大学和琼台师范学院将生活美育内容纳入基础教育研究领域,探索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能够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所需的接班人。

二、师范高校引领生活美育改革的意义

生活美育是通过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创设美的环境,让教育者通过浸润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分析美、创作美的能力,把审美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服务国家发展培养接班人。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美育教育教师资源的摇篮,应发挥好师范高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优质的新一代美育教师,保证美育质量。海南师范大学和琼台师范学院根据师资的特点,利用高校平台发挥好引领作用,带领中小学美术教师和高校学生深入海南本土生活,协同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活美育课程体系,培养中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同时为培养新一代的美术教师作出贡献。

三、美育与生活的关系

蔡元培先生提倡的“美育”时代,分为“学校美育”“家庭美育”与“社会美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即把艺术教育放置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和熏陶,培养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能够拥有美的感知能力。生活美也可以称为社会美,它客观地存在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以唤醒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美育与生活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美育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反之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优质的美育,美术教师需要从生活的角度寻找美和发现美,又要以美育的眼光来审视和经营生活。美育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孩子的美育认知基础通常是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日常环境、气氛、情感、活动中形成的,相互之间并非单一呈现,而是体现为一种时代文化的整合。

四、海南师范高校引领生活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为了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教育部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就海南省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培计划扶持、教研科研落地、国际交流合作、媒体平台宣传支持,加大传统艺术基地、艺术实验县和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师范高校引领生活美育改革是比较新的尝试,各地区和学校都各有特色。近年来,海南高校积极推动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海南“椰苗美育行动计划”“阳光快乐教育”的落地,为打造“特色印记”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口市作为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省会城市,“北枕海安,南近交趾,东连七洲,西通合浦”,担负着建设自由贸易港核心引领区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大,主要通过海南师范大学和琼台师范学院两所公办本科师范院校,利用生活美育的资源和力量,带动和指导生活教育的美育实施,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构建生活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一)根据发展定位,确定海南师范高校引领生活美育协同育人改革的原则

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工作总体目标:形成大中小幼各阶段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师范高校在生活美育实践尝试确立分目标,坚持正确发展原则。

第一,师范高校理念、师资引领打造校本特色课程。师范高校借助自身高度,在教育理念、优质师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根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美育课程开发、社团活动策划、校园环境优化、教师能力提升、师生展赛培育、课题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针对性实际帮扶,打造“一校一品”的美育特色,形成新的特色美学亮点。

第二,协同社会、家庭、学校丰富生活美育资源。海南的师范高校利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联合政府、社会力量和资源,发挥师资、科研和人脉方面的优势,从智力和资源上补充完善,有效辐射和带动了海口周边地区基础生活美育的工作。在协同各方资源落地生活美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负责家长沟通和课堂知识普及的工作,海南师范大学和琼台师范学院负责优化海南美育师资的资源配置,利用师资带动生活美育推广工作,打造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美育基地,保证美育工作的持续推动。

第三,大中小学深度合作生活美育体系辐射全省。海南省的大中小学通过深度合作建设特色美育实践基地、开发个性课程、改造学校环境等举措,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本土性特征的生活美育体系,扩大影响力,辐射带动全省,共同促进海南省美育教育发展。

(二)健全协同机制,培育海南师范高校引领生活美育协同育人的工作特色

1.学校方面

师范高校接触美育知识前沿,构建海南美育研究的理论体系,积极承担各级生活美育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任务,同时联合社会、政府、基础教育学校有序实施美育课程与教学策略等,推动生活美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基础教育学校的实践、转化和推广。

同时,海南师范大学和琼台师范学院通过加强与校外生活美育实践基地的合作,建设校政、校企、校校协同创新培养基础美育师资的模式,在美育课程开发、社团活动策划、校园环境优化、教师能力提升、课题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中小学持续性的精准帮扶指导,从而实现生活美育的普及,达到提高海南地区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2.家庭方面

海南师范大学和琼台师范学院联合中小学多渠道进行生活美育培训,逐步提升家长审美素养,打造美的家庭环境,把美融入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孩子审美观念的形成,如衣着衣装、住所环境、饮食美、用品美等方面,同时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审美眼光以及审美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潜移默化地进行长期“训练”,让孩子从小被艺术滋养,让孩子热爱生活,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3.社会方面

社会影响具有灵活性强的优势,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单方面的知识传输,可以在各类建筑、服装商店、旅游胜地上,甚至是饭桌上,整个过程让人轻松愉悦。社会美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形式多样,在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方面有显著效果。

(三)深度调研合作,制订海南师范高校引领生活美育协同育人的工作方案

学校生活美育工作由美术学院根据所在高校特点和优势,通过见习实习、大型展赛、环境优化等合作开展实践活动,积极走访和考察合作基地校、各区教育管理部门、当地政府部门,详细调研了解基础教育学校的基本美育情况,与各中小学、各市县政府、相关企业制订有效可行的服务基础生活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有序开展生活美育工作,2019—2022年通过了38所中小学美育示范学校。服务政府艺术研学活动近20场,推动当地教育旅游经济。

在调研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地区发展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各中小学生活美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不同,执行的效果差异也非常大。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师范高校对接保证生活美育落实。部分地区由于直接对接师范高校,加之本身学校比较重视,能够保证师资、时间和场地,落实生活美育理念。在全校范围内,不同年级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根据学校自身优势组织具有特色内容且丰富多样的生活美育活动,每年开展极具特色的艺术展演、生活美育工作坊等活动,挖掘本土生活智慧、传统文化和设计美育,为开展美育工作提供了保障,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美育品牌。如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海滨第二十五小学、海滨第二十七小学,文昌市联东中学,在开展生活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已开设生活美育课程,编制校本教材,逐步形成了各校不同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第二,大部分落后地区的学校缺师资、缺特色、缺环境。师资是生活美育的执行者,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待遇不高,普遍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进而出现生活美育工作执行不彻底、特色不鲜明、缺乏品牌项目支撑等问题,再加上学校追求升学率,美育重视不够,美感的呈现不尽如人意,自身的特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亟须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活美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海南师范高校作为培养美育师资的摇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协同社会、学校和家庭联动,从生活日常出发,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和带动,实现一体化全面育人,实现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班振,户艳茹.美好生活视域下的美育审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2(3).

[2]王晓琳.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创新推进美育工作: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发展[J].美术观察,2021(5).

[3]徐润洁,张静仪,贾立壮.高校艺术文化资源对中小学美育建设的实践探究:以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J].汉字文化,2022(11).

[4]叶春辉.“双减”政策体系下的美育价值重估与功能再析[J].美术观察,2022(12).

[5]郭声健,吴小俐.“双减”政策下学校美育的发展机遇与改革重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1).

[6]曹晓娇.“双减”背景下构建校内“4+X”素养课堂的美育途径与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9).

[7]刘悦笛.回归“生活美育”与实现“审美人权”: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革新的启示[J].美术观察,2015(6).

[8]刘丽姝.“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基金项目:202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减’政策下师范高校对海南小学艺术研学活动的设计研究”,项目编号:QTjg2022-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