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际项目的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作者: 黄永健

摘要:文章深入剖析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现存问题,系统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跨学科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改革策略,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复合型设计人才,推动设计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校;设计专业;实际项目;教学改革

一、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数字化媒体蓬勃发展,用户体验设计、界面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等新兴领域人才需求大增,但高校课程仍侧重传统印刷设计,对数字媒体相关知识技能涉及甚少。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各课程联系松散,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所学内容难以满足行业要求。

(二)教学模式僵化,创新不足

在传统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多机械记录笔记,忽视理论与实际案例的融合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设计专业实践性与创造性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如此,教学评价单一,过度依赖考试成绩,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成果,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基于实际项目的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驱动的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基础技能项目化训练是关键。例如,山东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建筑制图课程引入了校园小型建筑测绘项目,学生借此掌握建筑制图规范技巧,深入理解建筑空间结构等关系,教师则及时指导数据采集等问题,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专业项目实践中,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相辅相成。在模拟项目方面,以清华大学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其虚拟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中的主题餐厅设计项目要求学生依条件完成全流程设计,运用知识构思表达,经小组合作提升沟通协作能力,教师从客户与指导者角度推动优化。在真实项目方面,产品设计专业与企业合作智能产品设计项目,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各环节,接触前沿理念技术与市场动态,熟悉企业流程工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校企人才培养的对接。

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北京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当地文化园区合作开展的数字文化展示项目实训,整合多领域知识技能,学生在协作中提高跨学科合作与项目管理能力,通过成果展示获取用户反馈,提升作品质量与适应性,复旦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取企业品牌形象升级设计项目,独立完成全过程,展示专业、创新和综合素养。该校建立严格机制,邀请企业专家等组成评审团队,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助力学生开启职场生涯。此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驱动,层层递进,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以适应设计专业发展需求。

(二)推动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

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是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智能交互设计专业整合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等多学科课程资源,增设编程基础等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能掌握从用户需求分析到硬件集成的全过程知识和技能,以满足智能产品设计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可持续城市设计项目吸引多学科学生参与,建筑设计学生负责空间形态与布局设计,环境科学学生提供生态保护策略,社会学学生研究居民生活相关因素,经济学学生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在项目实施中,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实现知识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跨学科思维并协调团队关系,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跨学科研究平台与学术交流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高校设立“设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汇聚多学科研究人员。平台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工作坊和科研项目申报活动,鼓励师生跨学科合作开展科研与学术研究。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理念方法,提升学校跨学科设计研究影响力,同时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项目、接触学术前沿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三)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是校企合作的基石。以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该校与多家知名服装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中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岗位,以及必要的设备和原材料。学生通过轮岗实习亲身参与到服装设计、制作和营销的各个环节,从而获得宝贵的行业经验和实践技能。校企共同制订实习计划与教学大纲,明确实习目标、内容、考核方式和安全管理规定。实践基地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指导;建立实习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意见和建议,优化实习教学与管理,提升实践基地质量与运行效率。

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是合作的核心要点。工业设计专业与制造企业合作新产品研发项目,双方组建联合研发团队。高校发挥设计创新、用户研究和人才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生产工艺、市场渠道和资金支持。对于研发成果,高校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专利申请、技术转让和产品产业化等方式实现转化应用,同时为企业培养创新实践型设计人才,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双导师制的完善与实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校内导师专注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校外导师由企业资深人员担任,提供行业动态、实践经验和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制定双导师制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明确双方职责权利,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双方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指导的沟通协作,形成育人合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四)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项目教学法的优化与拓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同济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引入城市老旧社区景观改造项目,该项目涵盖居民需求调研、场地分析、规划设计、植物配置、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挑战性。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解决诸如预算有限下景观效果最大化、居民需求平衡等问题。同时,教师建立多元化项目评价体系,综合考量项目成果质量、实施过程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因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模式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在动画设计课程中,教师将动画制作基础知识和软件操作技巧制作成微视频提前发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在课堂上开展项目实践、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根据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组织针对性答疑;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互动功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同济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红点设计奖、IF设计奖等国内外竞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接触前沿设计理念和技术,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工作坊,邀请企业设计师和行业专家担任导师,开展主题式实践活动,如可持续包装设计工作坊。同济大学通过短期高强度训练,培养学生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提供与行业专家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趋势与市场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服装学院重视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使教师了解设计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研发实践,将实际项目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学院每学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半年,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与企业需求。

北京服装学院积极引进跨学科与实践型人才,招聘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博士或行业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师担任教师,同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设立“企业导师工作室”,邀请专家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举办讲座和工作坊,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二)教学设施与资源保障

北京服装学院加大设计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建设配备先进设备软件的专业实验室,如数字媒体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满足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的需求。学院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与更多行业领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践平台。例如,学院投资建设数字媒体实验室,配备高端图形工作站、动作捕捉设备、3D打印设备等,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北京服装学院推进教学资源数字化,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教材、课件、案例库、项目库和设计素材库等资源,实现共享开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远程指导和学习评价等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教学管理水平。例如,学院构建设计专业在线课程平台,上传优质课程视频和项目案例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与参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作业提交与批改等教学环节。

(三)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北京服装学院建立教学改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项目研究和课程建设,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学院每年评选“教学改革示范课程”“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给予奖金荣誉称号,并在职称晋升中优先考虑。

北京服装学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综合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等因素,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院每学期组织学生评价教师教学,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评估实践教学环节,依据评价与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培训。

四、结语

基于实际项目的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多方面要素。因此,高校设计专业应紧跟行业发展,持续探索教学改革路径,为国家文化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剑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类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2024(7).

[2]高秦艳.科艺融合视域下包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设计,2024(5).

[3]吴婧.新时期高校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学周刊,2024(22).

[4]刘述丽,张舒羽,马继侠.基于教学创新团队的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1).

[5]蒋逸凡.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探究[J].成才,2023(19).

[6]毛凤艳,邓嘉琳.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路径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

[7]张春娜.基于“双师型”教学改革的教师企业实践的创新路径探索: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山西青年,2024(20).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双融共育,立体多元:大思政格局下的产品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Z20222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