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生物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赵艳梅摘要:职业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科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学科知识、探究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协同培养,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具体的融入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生物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综合素质
我国古人在生物学方面的探索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将其纳入职业院校生物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助力学生调节情绪
职业院校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心理状况多样,需要教师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面积极元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
(三)增强文学素养与解题能力
笔者发现,读不懂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目背后的逻辑与思想,提高解题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可以更好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知识形成系统性的理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生物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1.案例1: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在“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教学中,教师通过引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诗向学生抛出一系列问题:“早上是青丝,晚上就白得像雪,这样的描述真的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吗?”这个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与讨论,他们意识到诗句虽夸张,背后却隐藏着关于头发颜色变化与生命进程的深刻寓意。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在哪些极端或特殊情况下,人的头发可能会突然变白?”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压力、疾病、遗传等多种可能影响头发色素合成的因素,拓宽了他们对细胞衰老与功能变化的理解。
随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头发变白一定是个体衰老的必然结果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年龄增长是导致头发变白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原因。环境污染、营养不良、长期精神压力等外部因素同样可以加速这一过程,揭示了细胞衰老与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
最后,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个体的衰老和组成个体的细胞的衰老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探讨这一问题,学生理解到个体衰老不仅仅是外在表现的累积,更是细胞层面功能衰退、损伤积累、修复能力下降的综合体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学生不仅被引导着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还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生命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案例2: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中,教师介绍了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典型二糖。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导入部分,教师以《腊八歌》中的“二十三,糖瓜粘”习俗为引子,将生物学知识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二十三,糖瓜粘”这句民谣,描绘了农历腊月二十三用糖瓜祭祀灶王爷的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古人选择麦芽糖作为祭祀用品,是否与其甜味、黏性及在传统医学中的功效有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查阅资料,从而了解到麦芽糖不仅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物质,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祖先的敬仰。
3.案例3: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中,“酶本质的探索”部分不仅揭示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本质,还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奥秘不懈探索的历程。通过播放传统酒曲制作米酒的视频,学生看到古代劳动人民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霉菌和酵母菌产生的酶)进行发酵,将米中的淀粉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酿制出独特风味的米酒。通过这段视频,学生认识到古老技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案例4:生态工程
在“生态工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教学案例,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在生态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今仍在灌溉成都平原的广阔农田,保障当地民生安全。它利用地形和水流条件,通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工程,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种功能,完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这一古老工程不仅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智慧。
(二)依托传统文化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1.案例1:手工制作麦芽糖
教师根据“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两节课程内容,设计了麦芽糖的制作活动。学生首先将小麦种子萌发,获取麦苗,然后将切碎的麦苗与糯米混合,保温,让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充分反应,最终通过熬制,制作出金黄色、黏稠甜蜜的麦芽糖。通过“麦芽糖的制作”这一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2.案例2:体验植物敲拓染与洋葱皮扎染
教师在结合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设计了植物敲拓染与洋葱皮扎染两项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探索,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染色工艺的艺术殿堂。
在植物敲拓染活动中,学生选取自然界中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植物叶片和花瓣等作为敲拓素材,通过使用特制的敲拓工具和天然织物或手工纸,小心翼翼地敲打植物表面,将蕴含于细胞内的天然色素巧妙地拓印出来,形成一幅幅独一无二的植物图案。这一过程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耐心与细致,还让他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植物色素的丰富多样和自然之美。
在洋葱皮扎染活动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扎染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与传承。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手处理了洋葱皮,通过在特定温度下的蒸煮提取其中含有的天然色素,并学习了如何运用捆扎、缝制等手法对织物进行预处理,以控制色素的渗透与扩散,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效果。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匠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还在心灵深处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的种子,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案例3:手工制作古诗词中的植物
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物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古代诗词中描绘的各种动植物,这些内容可以作为生物课堂知识的补充。通过研究诗词中的生物,学生能了解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生物的历史分布、古人对它们的利用等情况。当学生发现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时,他们会更主动地去探索,深入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
比如,教师通过精选古诗词中常见的梅花、桃花、荷花、菊花等植物,引导学生用扭扭棒、皱纹纸、彩泥等材料制作这些花朵,并介绍其植物学特性及在药用、食用等方面的价值。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领略了古诗词中的植物意象之美,还提高了艺术创造力与文化素养。
4.案例4:制作端午节香囊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在端午节这一充满浓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教师设计了端午节香囊的制作活动。通过教师讲解、艾草实物展示和视频资料,学生全面了解了艾草的植物特征和传统文化价值。随后,学生使用彩色纸、绸带、香料等材料,亲手制作粽子香囊。整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1.内容选择的精准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是一个持续实践的过程。这要求教师不仅精通生物学知识,还必须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融合过程中,教师需确保所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生物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使它们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借鉴古代医学典籍中的生物学知识,如《本草纲目》中的植物分类与药性描述,与现代生物学中的植物学、药理学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深刻理解生物学原理。
2.条件限制下的创新性
在实践探索中,教师面临了资源条件的限制,如某些实验材料难以获取,或由于安全考虑,部分实验步骤只能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再由学生在家中尝试。这种限制促使教师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将传统文化与生物知识点巧妙融合,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从而弥补实际操作的不足。
3.问题导向的探究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了师生一边探究、一边学习的宝贵资源。如在植物敲拓染过程中,学生发现同样的实验材料,即同样的粉色花朵拓印在棉布上有时呈现粉色,有时呈现紫色。教师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调整操作方案,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展望
教师在生物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还能促进跨学科融合与综合育人。在未来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深化课堂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通过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笔者还将加强跨学科融合,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物理、历史、文学、艺术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雯,马茜,蒋未.让非遗之花在青少年心中绽放:江苏省小学非遗特色教学调查研究[J].作家天地,2023(27).
[2]王飞,王玉君,姚延花.加大主题教育力度增强学科德育功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题教育内容解析[J].生物学教学,2023(4).
[3]高呈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调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3.
[4]冯熠.学前教育专业生物学科实用性教学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
[5]率婷婷.基于古诗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构[J].山东教育,2024(Z6).
[6]廖庆明.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初中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研究[J].亚太教育,2022(4).
[7]李尧鑫.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3.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2023年度一般课题“职业院校生物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XHY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