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作者: 高海霞 陈洋

摘要: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不仅能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能。文章探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阐述语言学五大分支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希望能够为外语教师提供科学的课程设计思路,丰富外语学习的载体,提升外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学;外语课程设计;指导意义

外语教学不单单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外语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学理论、学生需求、教学目标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语言学的五大分支——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料库语言学,能为外语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对此展开探讨,通过有效的外语课程设计,达到激发学生语言学能的目标。

一、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我国的外语课程设计一直致力于建设综合性课程编制和教学模式,即综合考虑国情、学情、人才培养目标及语言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学习外语必须谈语言学能,所谓语言学能就是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具备的潜在能力,语言学能强调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具有较强的语言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复杂的运作机制。同时,语言学研究范围广泛,形成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语言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能够为外语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以全新的视角设计外语课程,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可见,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设计外语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二、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和现象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不是语言的内在结构,而是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实际表现。因此,在设计外语课程时,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将更新的语言和语言意义教给学生,设计出真正符合外语学习规律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

1.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沟通。因此,社会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首先体现在良好语言环境的营造上。以江西科技学院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综合英语1”课程教学为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文化差异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和语言使用特点。

例如,在教学Unit 2 “Social Activities on Campus”(校园社交活动)单元内容时,教师围绕“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about social networks”(了解社交网络的文化信息)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站在企业宣传人员的角度,面向社交网络中的不同受众,设计差异性的宣传方案,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运用恰当的语言,以达到更好的沟通与宣传效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依相存。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即文化属性。因此,外语课程设计要加强课程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联系,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实现顺畅有效的沟通。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西方文化缺少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同时容易忽略本土文化的融入,导致在跨文化交流时容易出现文化冲突。因此,在外语课程设计中,教师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以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Unit 5“Celebrating Holidays”Text B“Happy New Year”(“庆祝节日”文本B“新年快乐”)时,教师导入王安石的《元日》一诗,鼓励学生翻译此诗文,并结合自身经验谈一谈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与习俗,体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学习外语知识,又能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应用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外语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需要建立自己的语言理论和描写模式。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如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用语言学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外语教学则为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提供实践基础,将应用语言学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外语课程设计,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语言最基础的形式是口语,书面语是其第二特性。在外语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外语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基于外语教学不同的目的,应用语言学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也应灵活调整。教师应明确外语教学是更注重口语交流还是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此决定主要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Unit 2“Social Activities on Campu”(校园社交活动)的过程中,结合“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ways of making friends”(使学生能够谈论交友的方式)的教学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化身“Speaker”(演讲者),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交友经历和观点,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活跃了课堂。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平衡好口语和书面语教学的比重。

2.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形式主义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结构的研究,而功能主义的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交流能力和语言本身的效用。对比之下,功能主义的语言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应用语言学指导下的外语课程设计,教师需根据语言的意图和功能设计外语教学与练习,将常用的语言功能融入真实的情景,再应用于教学。

例如,在教学Unit 5“Celebrating Holidays”(庆祝节日)时,为了达到“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ways of celebration of holidays”(学生能够谈论不同方式的节日庆祝方法)的教学目的,教师布置项目任务:设计与国家节日庆祝活动相关的展示板,展示的内容包括节日的历史、传统习俗、食物等,并用目标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任务既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心理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大脑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学科,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心理语言学试图阐释大脑处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方式。借助心理语言学理念,教师在设计外语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加强语言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从外语和母语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理解教学内容。

1.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

心理语言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生的内在动力对外语学习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作探究、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Unit 1“Going to College”(上大学)单元内容时,教师从“Cultivate students proper life valu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rving the motherland”(培养学生的学术成就和为祖国服务的正确生活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How to balance academic studie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life?”“How to serve the country with the knowledge learned?”(“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平衡学术学习和个人发展?”“如何用所学知识为国家服务?”)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技能,还能在心理上与学习内容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和效果。

2.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学习外语的能力是心理语言学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基于学情,分析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原因,同时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外语学习需求。

例如,在练习环节,教师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型。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巩固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加强挑战性练习,提高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了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特别关注影响学习者的内外部因素及个体差异,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中,外部因素涉及语言环境、第二语言的输入,以及这些因素与学习过程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设计外语课程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使用外语的机会。

1.营造自然语言交际环境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语言环境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难以构建与外语国家一致的环境,教师只能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学会在特定语境下恰当地使用某个词或句子,从而掌握交流的技巧。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下,教师在外语课程设计中要巧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图像信息,帮助学生直观地掌握课程内容。例如,在教学Unit 6“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沟通中的肢体语言)单元内容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肢体语言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的动机、自信和焦虑水平是影响语言输入与吸收的三个主要因素。当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时,外来语言能够更快地进入学生的头脑。基于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的“情感障碍”。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下的外语课程设计,要求教师表现出对学生充分的关怀和尊重,建立平等、互动和协作的关系。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经常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有学习自信和学习热情,最大化地促进学生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

(五)语料库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现代语言学科,它是研究语言不可或缺的应用工具,也是当前重要的语言研究系统方法论。语料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信息差异的不足。

1.揭示学生的语言特征和使用规律

语料库语言学能够揭示学生的语言特征和使用规律,而教师通过研究学生语料库,可以辨识出哪些语言特征是学生的难点,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取语言使用频率和实例,为课程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提供科学的依据。语料库在语言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真实语料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以了解母语者是如何表达特定意义的,进而优化外语课程设计。

2.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

语言单位是语言的交际单位,在外语学习中,语言的交际单位以语篇为主。在传统外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将一篇文章分为段落、单句、单词,侧重于知识讲授,尽管学生能掌握单词的发音、词性、意义和拼写,但对整个语篇的掌握往往不够深入。

西方人在语篇上通常是直接切入主题,思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意见。学生通过语篇教学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可以理解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还可以丰富语料库。因此,在外语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注重对语篇整体语义结构的理解,全面了解文章的主题、展开方式、使用的论证或说明方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吴慧琦.浅谈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性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5).

[2]宋心荷,安颖.国内语言学能发展对英语二语习得影响研究综述[J].英语广场,2023(13).

[3]王文斌.论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的关系[J].外语教学,2022(2).

[4]沈梦.试论语料库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21(11).

[5]王才凤.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

[6]戴炜栋,胡壮麟,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外语界,2020(4).

[7]黄煦.浅析相关学科对外语课程设计的影响[J].大众科技,2008(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