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作者: 陈培浩

主持人语:

本期,我们将讨论AI冲击波及其对文学乃至所有艺术的未来影响。

AI写作事实上几年前就震惊世界,微软的写诗程序小冰已经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但是,国人切身感受到AI冲击波却是在DeepSeek R1推出之后。乙巳春节前后,中国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讨论DeepSeek,文学界无疑是反应最强烈的领域。无疑,DeepSeek不但在一般的议论文、古体诗赋方面表现出色,就是在现代小说、诗歌方面也以更强的细节能力、修辞能力和推理能力令人惊愕。那么,AI将给小说及艺术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我们无法拒绝AI加入文学和艺术的世界中来,但我们必须面对人类社会向数字文明的转型。当人类生活中处处有AI,AI已是存在的一部分,拒绝AI很可能会使写作与生活和现实脱节。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必须通过AI来写作,纯人类的手工写作依然会存在,也值得坚持。前提是作家同样必须充分认识即将被充分AI化的生活和时代。这是当代写作正面临的无可逃避的挑战。

AI降低了写作门槛,无论什么人,即便毫无文学天赋,毫无写作技艺,借助AI也能写诗作文编小说,参与到写作中来。这让所谓的新大众文艺愈发火热。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一种全民参与的互动式文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AI写作并不能取消人类对更高艺术的追求。AI技术的加入提升了“作品”的普遍水平,但水涨船高,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也会更高。AI作品放在没有AI的时代,或许就是精品,但放在人人皆可使用AI的时代,又变成了庸品。即使是人机合作文学,多回合的、充分的交流和碰撞依然是重要的。关键是如何让基于可计算性的知识库冲击出人类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将这种创造力回输到系统中。AI的加入并非降低了纯文学写作的门槛,而是让文学写作站在了一个新的维度上重新出发。

AI时代,知识可以通过语言大模型生成,但从知识到智慧,亟须主体的生命心诠。知识的自动生成既带来应用的便捷性,也存在遮蔽主体性和生命觉悟的危险。AI时代,心诠显得更加迫切。心诠是主体将AI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知识并不等于理解。知识是公共的,心诠则生成个体对生命的觉知。心诠建立了以心体道的桥梁,没有心诠的AI,心与天的通道必将堵塞,生命将遭受知识沉重的压迫。某种意义上,这个时代的文学,肩负的使命就是完成AI时代的生命心诠。

本期我和知名作家王威廉探讨AI冲击波与小说的未来,还带来青年评论家、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石韫琦关于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重读,希望站立当代,眺望经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