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冲击波和人类艺术的未来可能
作者: 王威廉 陈培浩陈培浩(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最近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AI的发展,尤其是它对未来小说的影响。作为小说家,你肯定不会轻易放弃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但从目前来看,AI的介入,尤其是这种“强行介入”,必然会让小说的价值观和内在艺术机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最近我也看到很多写作界的朋友,包括一些小说家,他们私下交流或在朋友圈展示自己训练的AI写作片段,甚至也有相对完整的人机合作小说。这些作品相比我们传统理解的机器文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AI在写作上的表现,尤其是掌握了大量汉语语料后,其汉语写作能力已经对作家构成威胁。你对AI目前的文学写作表现怎么看?
王威廉(中山大学中文系):在春节之前,我就体验过DeepSeek,因为这些年写科幻,对高科技产品一直很关注,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软件我都尝试过。当时并没有特别大的惊喜,因为之前用过GPT,相对而言,觉得DeepSeek给人的惊喜有限(估计跟我当时处理的问题有关,没有去检验它的文学能力)。但后来有两篇文章让我对DeepSeek有了新的看法。一篇是关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心情”,DeepSeek写得特别好,不仅有深度思考能力,还把历史背景、人的情感和场景设置都处理得很好,确实出乎意料。另一篇是你发给我的一首用DeepSeek生成的新年诗让我刮目相看。我之前也用各种人工智能软件试过诗的生成,但都很一般,包括GPT,而DeepSeek在语言的理解和诗性的产生规则方面,似乎有了更加深刻的掌握。接下来,我看到DeepSeek写的评论性文章,也刷爆了朋友圈。它的风格带有很强的诗意和隐喻,这种隐喻的风格和我喜欢的评论风格很像,尤其是词语之间的搭配与缠绕,让我想起朱大可的文章。比如《燃烧的迷津》一文中,“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仅仅是通向先锋实体或中心的陡峭台阶,从阴暗的乌托邦废墟底部伸出,像幸存的舌头,匆忙报道着当代诗歌精神的伟大复兴”。这是朱大可三十多年前写的文章,是不是很像DeepSeek的修辞?也许朱大可的文章就是训练这台写作机器的肥美养料。
陈培浩:DeepSeek在语言表现上有两个让人惊讶的突破:一是隐喻的使用,二是细节的运用。它写小说时基本遵循从细节人手的原则,让语言有了“分辨率”,不再是模糊的描述。这种细节与隐喻能力的结合,体现在评论中,显得特别犀利,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我观察到,春节前后,各行各业都在谈论DeepSeek,我们所在的文化圈也不能泰然处之。
王威廉:不妨直接说文学圈吧,文学是最敏感也最接地气的,显然又一次来到了风口浪尖。DeepSeek在语言的生成模式和规则上更加生动和多变,这可能是它与其他人工智能软件最大的不同。
陈培浩:DeepSeek在科技圈的影响也很大,但这次对文学圈的震动可能不亚于科技圈。因为文学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之前作家们一直不相信AI能够占领文学语言领域。这次很多人简直像是被打蒙了,但也有很多反思。比如诗人刘川,就一直对DeepSeek的“不诚实”问题提出质疑。这其实也是AI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一。不诚实看上去是个道德问题,但主要还是一个技术问题。在AI工程师对AI进行语料训练时,由于语料的不纯净,以及技术本身的限制,会产生被称为AI“幻觉”的现象,就是它无法对语料的真伪进行准确判断,进而会“编造”很多虚构、错置、错误的信息,目前据说错误率还在3%左右。这种AI虚构有时弄得很逼真、煞有介事,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准才能分辨。这确实还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缺陷,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到改善。AI的不诚实还有技术伦理层面的因素,比如假如在开发者那里,AI产品的第一目标如果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互动性、娱乐性要求,那么“诚实”对AI而言可能就不会那么被重视。
我们今天主要想聊的是AI对小说的影响。事实上,国外早就有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写作,进行人机合作的写作。由此,它对小说所带来的改变,我不知道你有何观察。我主要指的不是外在的,比如DeepSeek认为以后会产生纯人工写作、人机协作文学以及纯人工智能文学这三种大的文学类型,这个可能是这样,我们姑且听之。我感兴趣的是,即使在纯人工写作的部分,由于整个大的技术环境的变化,它也会对小说产生内在的影响,进而也会使得小说内在的艺术形态发生变化。你怎么看?
王威廉:刚才聊到诗歌和其他文体,我觉得这些都与小说息息相关,因为小说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而且是当代文学的核心文体,因为它可以综合其他文体。小说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大模型已经击穿了好几种文体的外壳。诗歌本身比较短小,加上它的算法能够捕捉到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的内在联系,就像围棋一样。围棋本身有无数种可能性,但人工智能掌握了围棋规则之后,打败了人类。诗歌也是如此,因为字数少,AI可以击穿它的隐喻体系。评论也是如此,评论中有很多模式化的学术概念,AI用起来得心应手。
现在的问题是小说能否扛住AI的最后一击。目前来看,还没有被击垮。当然,小说也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型。如果是通俗文学,比如以模式化故事为主的网络文学,AI的介入程度就可以非常深入了。有了世界观,AI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内容,只要把故事线和整体架构做好,就可以生成一部小说。国外比较有名的例子是日本的芥川奖,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有5%的内容是GPT生成的,而且还是科幻题材,也不违和。这证明AI的水平也不差,当然肯定也经过人工后期修饰。另一个例子是华东师大王峰团队写的玄幻小说《天命使徒》,其中70%的内容是人工智能生成的,30%是人工润色的。这说明在通俗文学和以故事为主导的作品中,尤其是要求不高的娱乐性小说,AI是没有问题的。
陈培浩:说到这个,我想起一个事情。有一个网络作家在私下交流时跟我提到,《天命使徒》虽然看起来中规中矩,但无法打动人心,这还挺有意思的。我们通常认为网络作家对语言和文学性可能不太看重,但这个网络作家却选择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评价AI文学,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认同你的看法,在类型化文学中,随着人机合作的探索和技术的发展,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容易被读者接纳的作品。现在许多网络文学平台已经部署了AI工具,鼓励创作者使用AI进行人机合作,探索新的写作模式。在网络文学领域,AI的介入可能是最畅通无阻的。而你从事的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纯文学写作,这个领域对AI协同写作的接受度如何?
王威廉:《天命使徒》是去年的一个实验,采用的是国内的语言大模型。可以想象,当时的技术水平被诟病,说文笔不够好是正常的。如果现在用DeepSeek来合作写《天命使徒》,那水平肯定会上一个档次。你看它写的关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思绪,基本可以说逼近了一流作家的段位。只要在这个框架里,我们再添加一些细节和场景描写,那基本就是一流的作品了。所以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AI已经突破了很多文体的防线,包括通俗小说也被击穿了。当然,我觉得纯文学小说现在还没有被攻破,但也处于一个比较微妙的时刻。纯文学小说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不仅仅是因为语言写得比AI好,就叫纯文学,反之就是通俗。纯文学强调的是文学性、思想性、反思性等文学价值,修辞只是其中一部分。价值观和内在的微妙之处恐怕更重要。纯文学其实也有模式,只是这种模式比较微妙,机器不好去把握。纯文学的戏剧性不会太强,故事线也不会太明显,它总是要和算法不太一样,但模式不好把握。
即便如此,我们能说机器就不能把握吗?我确实没有这样的信心。现在这一轮的狂欢,基本上是科幻界以外的人在狂欢。科幻界的人对AI的威力已经麻木了,因为他们更早之前就一直在尝试使用各种大模型。比如写古体诗,那简直太容易了。包括作文,也写得很好,让大众特别震惊。但这些冲击其实已经在人类文明中存在一段时间了,虽然那会儿还没波及中国的大众。
我觉得未来,纯文学写作跟AI可能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刚才我们说通俗文学和AI的合作,人占三成,人工智能占七成。但纯文学领域,恐怕要反过来。我觉得纯文学有一个不能突破的比例,就是AI的参与度不能超过60%。因为超过60%,它就很难再成为纯文学作品,而变成了普通的故事。尤其是纯文学的长篇小说,其实非常难突破。
陈培浩:是的。AI算法目前可能掌握了某些细节描写、情境设置的技巧,但对真正小说艺术的奥秘可能仍所知甚少。问题是,很多当下作家对艺术的独特秘密知道得并不比AI多多少。
王威廉:我觉得纯文学的长篇小说将是最后被突破的领域。纯文学长篇小说需要作家掌握无数的细节,细节多到数不清。比如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他翻阅了十年的《人民日报》,从中掌握了大量信息。AI虽然可以掌握很多资料,但它无法做到像作家那样在文本中贯穿一种感受、分析和沉浸。目前AI的输出受到人的影响很大,需要人在对话过程中诱导它生成的内容,这种生成方式存在不连贯性,需要人去缝合。对于长篇小说来说,按照茅盾文学奖的标准,最短的长篇小说也要超过13万字。要让AI生成一个纯文学的13万字小说,我觉得还是非常难的。因为纯文学创作对主体经验耗费特别大,而目前AI还不具备主体性,这是它难以突破的真正原因。
AI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作。比如曹雪芹,他把写作当作生命最重要的意义,投入大量情感,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AI做事情跟意义不相干,所以AI不能体会人们对一件伟大作品的那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就目前来说,AI可以辅助作家写作。比如,一些简单的工作可以由AI来做。路遥翻阅了十年的《人民日报》,我们是否可以让AI帮我们筛选十年的《人民日报》?这可以减少作家的工作量。但不得不说,AI代替不了作家的体验。作家真正想写的是他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体验感,这是完全替代不了的。AI可以帮助作家在对某个事物有感情和体验感时,加入一些知识性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整理相关信息点。这样一来,作为写作助手,AI是非常有帮助的。
此外,AI在校对方面也能提供很大帮助。我跟很多朋友都推荐过这个功能。AI在整理资料方面很有优势。比如现在有大量的会议发言转成了文字,因为口语化的风格而错漏百出,AI可以帮助我们整理这些内容,保留发言时最重要的部分。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折扣,但这种文本本身就接近新闻,问题也不大。更何况跟AI有关的文字都需要重新修改。
二、艺术与AI的拉锯战
陈培浩:这段时间,人工智能冲击波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论,我自己也有很多困惑,甚至为文学以及自己所从事文学批评的未来担忧。但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一些,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本质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其实是技术如何融人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局限于纯文学写作,而是从更广泛的艺术创作来看,我们会发现类似的事情早已发生。比如古代绘画依赖画师,而摄影出现后,并没有彻底淘汰画家,只是催生了新的职业——如摄影师——的同时使绘画领域的生态发生变化。但,传统那种纯手绘的艺术形式依然存在。我认同你所说的,AI应该成为人类的助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艺术家和作家需要有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很快会被时代和技术所淘汰。
AI的知识生成基于人类现有的开源知识。存在两个天生缺陷:一是它无法获取具有更高独创性、具有壁垒保护的专业知识,很多知识系统对它是关闭的;二是从艺术角度来看,AI只能借助已有知识及相应的艺术算法来写作,没有直觉、天赋、经验、价值观等属于人类艺术家的东西,AI目前的艺术推理能力很难自主生成一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新的艺术表达。AI文学作品在一段时间内会给人带来新奇感,但随着更多人使用,这种新奇感可能会迅速消失。AI确实提高了机器进行文学表达的能力,但同时也可能让读者迅速产生审美疲劳。艺术精品本质上是一个比例问题,只有少数独创的可以被视为艺术精品,不然就是标准件。AI可能迅速且巨大地提高了标准件的艺术品质,但精品在数量或比例上永远是稀缺的。创造精品的艺术家与AI表达之间存在一种拉锯战。艺术家必须在体验、创意和思想层面与AI拉开距离,唯有如此,作品才可能在未来被定义为艺术作品,否则便不过是可通过AI自动生成的东西,价值有限。但AI自身无法独立创造艺术精品,这也是常理。
未来,只要人类还没有被超级人工智能所统治,艺术家的创造力依然是必要的。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小说观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小说从历史上看,并非一开始就肩负重任。在中国古代,小说其实是一种小道。只是在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小说被赋予了重要使命,被视为启蒙和民族国家更新的重要工具。今天,文学写作的神秘面纱被AI揭开,门槛被拉低,更多人可以涉足这个领域。这种变化可能会促使小说家不再把写作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进而缺乏在小说中探索比新闻、故事、传奇更高层次的、带有某种神秘性的内容。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