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自信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 周毅

文化自信是国之根基、民族脊梁,是支撑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动力。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串联古今,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丰沃土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讲授占据主导,诗词内涵剖析不足,教学形式也较为刻板,导致学生难以领略古诗词的深邃意境与文化价值。因此,探索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古诗词教学新路径刻不容缓。

一、解字析词,探寻古诗词中的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古诗词中的字词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简单的字词,背后或许隐藏着一段历史、一种风俗或一种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字词,能够让他们触摸到古诗词的文化脉络。

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的开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其中的“信”字为“确实、实在”之意。李白借海客之口,说瀛洲在烟涛中实在难寻,一个“信”字,营造出神秘的氛围,体现了古人对海外仙境既向往又难以触及的复杂情感,是古代海洋文化与神话传说交织的体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其中的“横”字描绘了天姥山横亘天际的磅礴气势,契合古人对山川的敬畏、崇尚自然的雄浑力量的观念;“拔”字生动地展现了天姥山超越五岳的雄伟姿态。五岳在古代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天姥山能“拔五岳”,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奇观的惊叹和对壮美事物的赞美。“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其中的“谢公屐”是南朝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方便省力。了解它,学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魏晋时期文人寄情山水、追求自由的生活风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中的“摧眉折腰”将诗人不愿屈服、坚守自我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摧眉”是指低眉,“折腰”是指弯腰行礼,代表对权贵的谄媚屈从,与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生仿若穿越时空,走进了李白的世界,触摸到唐朝的文化脉搏,在古诗词学习中探寻文化自信,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品味意象,领略古诗词中的文化自信

意象是古诗词中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古诗词中的意象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意象,能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文化魅力。

比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蜀道难》中,“青天”这一意象反复出现,象征着高远、神圣,代表极致的境界。李白用“难于上青天”形容蜀道,既写其高耸险峻,也传达了自己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古人对天空满怀想象与崇拜,“青天”承载着他们对未知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尊崇,学生通过对“青天”的探究,能够感受到古代天人观念的文化内涵。“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中的“子规”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子规即杜鹃鸟,传说古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叫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在古代诗词里,它常与哀怨、思归紧密相连。李白借子规啼叫,渲染蜀道的阴森凄清,表达旅人内心的愁苦与羁旅之思。学生探究子规这个意象,可以了解古代文人借物抒情的传统,以及蜀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传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其中的“枯松”值得学生揣摩。它生长于绝壁,干枯却顽强,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在古代文化中,松树是坚韧、长寿的象征,即便它干枯了也体现出倔强的生命力。这一意象展现了蜀道的环境恶劣,也展示了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生命的思考。“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中的“剑阁”是文本中的重要意象。它是蜀道上的险要关隘,关乎蜀地安危。“剑阁”这个意象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军事地理文化,体会到蜀道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蜀道难》里,李白借“青天”“子规”“枯松”“剑阁”等意象,描绘出蜀道的艰险与神秘。通过品味这些意象,学生能深入理解李白的情感,触摸古代文化底蕴,在古诗词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感悟真理,彰显古诗词中的文化自信

古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哲理,能够让他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

比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登高》中,作者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营造出萧瑟凄凉的秋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厉,飞鸟在急风中盘旋,展现出大自然的肃杀气象,带给学生启示——人生境遇常如这多变的秋景,充满挑战与艰辛;在生活中,挫折与困难总会不期而至,我们应像飞鸟一样,在困境中努力寻找生存的方向,不被挫折轻易打倒,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落叶飘零、长江奔涌的景象,一静一动,尽显时光的无情流逝与自然的永恒。落叶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消逝与岁月的更迭,而长江的滚滚向前则代表着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学生从中能领悟到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要珍惜当下,把握每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以免虚度光阴,徒留遗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描绘的是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独自登高望远,尽显孤独与悲苦之意。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依然热爱生活,与命运抗争。学生由此感受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向命运低头;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有勇气去直面生活的苦难,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

通过对《登高》的深入解读,学生能在这首诗中学习古人的智慧,获得思想的启迪,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迈向未来。

总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教师采用解字析词、品味意象、感悟真理等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文化内核,让他们在诗词的滋养下,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