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王光涛

文言文是学生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是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需要多方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克服畏难情绪,积极面对挑战,建构自己的文言文学习经验。笔者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策略。

一、因“声”求“气”,积累朗读经验

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朗读,也就是古人说的句读。初中生除了学习文言文课文,很少有机会接触文言文,朗读自然是他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在传统的文言文朗读中,因“声”求“气”主要是指学生借助对文本语言节奏的感受,实现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声”指向的就是“音节”,包括长短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等语言内在因素;“气”指向的就是“神气”,包括作品的气势与神韵,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在体现。由此可见,在文言文朗读中,学生按照因“声”求“气”的要求,不仅需要读出文本内在的抑扬顿挫与感情气势,而且还要读出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

初中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学习方法,包括朗读方法,随着文言文学习难度的增加,不断出现的难读之“声”就不是学生能够自主读好的,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课文时,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一方面,教师范读、领读,让学生跟读、练读,读好文本音韵与句式中的“声”;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指导与评价,让学生认识到那些文言文语句难读的原因是什么,采用哪些具体方法可以读出其中的“神气”,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朗读,以及这样的朗读方法迁移运用的路径。在每篇文言文学习中,学生逐渐积累了因“声”求“气”的朗读经验。

比如,八年级上册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先秦时期的寓言类文言文,以人物对话与散句为主,文中有学生不容易读好的语句,如倒装句、省略句等,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多轮次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文本。第一遍,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朗读,力求读准字音与节奏;第二遍,学生需要注意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好文中的倒装句,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等;第三遍,学生尝试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注意读好省略句,如“杂然相许”“一厝朔东”等;第四遍,学生要读出感情,解决朗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朗读练习,学生就能学会因“声”求“气”的诵读方法。

二、仔细理会,理解基础知识

语文新课标要求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上下功夫。前人提出了仔细理会的经验,也就是对文本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仔细理会就是指学生要以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和复杂句式为抓手,弄清楚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扫清对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的障碍,之后才能顺利地完成课文主旨与精神的概括。换言之,文言文学习中的仔细理会指向的是文本中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精准理解。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见文言文学习方法,既包括分析词义、句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又包括梳理文脉、理解文意与把握主旨等。

比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以仔细理会的方法,学习文本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一是重点字词的学习,比如,棘门、彀弓弩、按辔、曩者、被甲、车骑等;二是一词多义的学习,比如,军——“军霸上”“至霸上及棘门军”“上自劳军”;三是古今异义的学习,比如,“持节诏将军”中的“节”等;四是词类活用的学习,比如,“介胄之士不拜”中的“介胄”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军霸上”中的“军”也是名词用作动词;五是特殊句式的学习,比如,被动句“天子为动”中由“为”表示被动等。

三、融会贯通,追求有效建构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方法固然重要,追求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进阶。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能够迁移运用的学习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比如,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是典型的先秦文言文作品,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先要仔细阅读课文,重点读好孟子在论证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形成的雄辩气势,进而感受到孟子文章中蕴含的浩然之气;接着,学生运用仔细理会的方法,从三篇短文中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完成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理解文本中的名言名句。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从基础的字词意思理解到篇章理性的把握,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才能建构文言文学习的经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对比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将《〈孟子〉三章》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同类型的先秦文言文作品的学习中,实现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鉴前人的治学经验,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帮助他们逐步构建起系统、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与经验体系,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道路上,既能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不断地提升综合素养,真正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第三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