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于蕾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以主题为引领,整合学习内容、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展开结构化学习”。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需要遵循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笔者以主题为抓手,以情感为导向,以生活为载体,对教学内容、方法、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主题为抓手,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承载知识的“容器”,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够更好地呈现知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积累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主题在古诗词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诗词意象的选择、写作素材的选择提供指引。教师以主题为抓手,立足教材中的文本内容,选取不同风格、不同作者的古诗词,从多个角度整合文本内容,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教师先分析单元主题,深入研读《天净沙·秋思》,明确文本的主题并以此为抓手,整合指向诗歌主题的内容。具体而言,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单元内的文本围绕“四季之景”展开描述。《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作者结合多种描写技巧和丰富的意蕴,突出了秋凉之感,该诗被誉为“秋思之祖”。教师提取主题词“秋”,围绕“秋”这一主题,整合三首古诗词,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白朴的《天净沙·秋》以及刘禹锡的《秋词》。与此同时,教师将整合的内容融入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以秋寄哀思的秘密。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朗读文本,品析文本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例如,马致远和白朴都采取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范仲淹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用特定的景物渲染自己的思乡之情;刘禹锡则运用了对比、象征的写作手法。

需要注意的是,主题不仅指向文本中的要素,还指向作品的创作者。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他们的思想、人生经历、创作风格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和探究。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选编了李清照的两首词,分别是《渔家傲》和《如梦令》。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素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教师以李清照为主题整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学习。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李清照的形象。随后,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任务一:品读《如梦令》和《渔家傲》,从第一人称角度描述词中所写的画面;任务二:赏析《一剪梅》《声声慢》,了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心境变化;任务三:朗诵《夏日绝句》,分析作者的性格特点,用规范的语言对李清照进行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进一步感知“第一才女”的形象。李清照前期生活安定、富足,所写作品内容多以生活感悟和相思之情为主。后来,李清照开始关注时事,所写作品内容多以抒发飘零身世为主。《夏日绝句》彰显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家国情怀,表达了诗人不妥协、无谓生死的精神品质。

二、以情感为导向,整合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文化要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初中生生活经验不足,很难像成人一样自主调取情感经历,感悟作品的感情。对此,教师以情感为导向,整合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剖析作品的情感,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领悟古诗词的深层意蕴。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为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悟文本蕴含的深层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但是,教材中提供的注释过于专业,缺少主观情感的烘托,学生很难感受到情感的温度。对此,教师整合阅读方法,将补白教学引入语文课堂,指导学生对注释进行补充,融入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涕”的注释进行补充:涕指眼泪,在《登幽州台歌》中,“涕”突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对“割”的注释进行补充:割指分,《望岳》中的“割”指向泰山的壮丽雄伟;对“莫笑”的注释进行补充:不要笑话,诗人用“莫笑”抒发了对江南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学生补白的过程就是自我情感的输出过程,也是学生深化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

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是诗词教学的目标。学生不仅要在输入环节积累诗词知识,还要在输出环节完成创意表达。对此,教师整合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对比分析两首诗,从中提取相同的意象——“雨”,指导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在《夜雨寄北》中品味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雨”的意象渲染了孤寂之感;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感受作者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品质,“雨”指向悲凉的客观环境。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从不同视角分析“雨”的意象,加深对“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围绕“雨”展开创意表达,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抒发的情感。

三、以生活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

新课标强调资源整合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作者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以生活为载体,挖掘线下、线上的资源,帮助学生拓展文本的背景知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夜雨寄北》,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雨,聆听雨,感受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为什么很多作者都选择‘雨’作为诗词中的意象”“‘雨’到底有哪些特点”。学生探究答案的过程就是思维外显的过程,也是生活资源与语文学习深度融合的过程。

生活像万花筒般精彩,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将生活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一方面可以加强课堂内外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整合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