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实践

作者: 王辰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这表明学生处于不同学段时,解决的学习任务应当指向其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且这些学习任务具有连贯性和适应性。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的苏轼的《浣溪沙》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思考。

一、立足全书,忆作者“何许人也”

与此前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的篇幅显著增多了。学生能多次接触到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笔者在梳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发现编者对苏轼作品的编排有特殊之处。

在十二册教材中,编者将苏轼的诗和词都编入其中。立足内容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者选编的苏轼的诗词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立足思想感情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苏轼在作品中往往借助景物描写,寄托对友人的劝勉之意,抒发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表达自己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态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形象。

师:学作品,知其人。同学们尝试回忆一下,苏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苏轼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引人入胜,他是个善于观察的人。

生:在《题西林壁》中,苏轼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他善于思考。

生: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苏轼不慌不忙,陶醉其中,我觉得他热爱自然,也热爱生活。

接下来,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学习《浣溪沙》。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词,其中的景物描写同样别具匠心。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发挥想象,将脑海里的画面说出来。

学生朗读《浣溪沙》。

生:山脚下,鲜绿的嫩芽浸润在清澈的溪水中。松柏掩映的沙路,洁净而没有尘土,显得宁静而幽深。傍晚,雨下个不停,杜鹃鸟发出鸣叫声。

生:山下,欢快的小溪唱着歌流向远方。溪水旁,两行青翠的松柏骄傲地挺立着,中间夹着一道洁净无泥的沙路。太阳西沉,雨中传来杜鹃鸟的啼鸣。

师:苏轼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刻画清泉寺周边的风景呢?

生:视觉和听觉。

师:作品中富有动态感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宁静闲适。

生:舒适惬意。

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由“把握景物分析作者”到“感受景物表达自我”,锻炼了表达能力。从王国维的观点看,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对待自然的情感态度,进而对作者有更多的认知,很好地锻炼了思维能力。

二、知人论世,理作者“何处境也”

德国学者尧斯认为,作品的真正完成需要读者解读的参与。对于小学生而言,解读距离当下生活过于久远的古诗词,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运用资料解读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

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中,均有关于资料的表述。教材的编者在此暗示教师和学生要借助一定的资料,知人论世。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学生接触的资料是零散的。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板块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条理清晰地对信息进行阅读、整理,理清信息与具体语文实践的内在逻辑关系,最终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

鉴于未经整合的资料本质上就是非连续的实用性文本,笔者在实际教学前给学生布置了“收集关于‘创作背景’和‘时代信息’的资料,尝试理解文本”的预习作业,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师:解读诗词,需要知人论世。请结合你收集的资料,分享你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

生:我了解到,苏轼创作这首词前,因“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来清泉寺的目的是散心解闷。

师:聚焦作者的经历是解读文本的不错的角度。

生:我了解到,苏轼所处的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所以被贬官是令人失落的事情。

师:聚焦时代背景,也是解读文本的不错的角度。我还有一则资料补充给大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均有建树。请大家综合这些资料,分析“黄州团练副使”这一官职包含的信息。

生:从地点上看,黄州离北宋都城很远,说明苏轼被统治者疏远了。

生:我不了解这个官职,感觉这是一个武官。为什么苏轼是文豪却担任武官呢?

生:我对比《水浒传》中林冲的官职,感觉“副使”是小官。

师: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苏轼当上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武官。这意味着统治者已经给苏轼的仕途敲响了警钟。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对作者的处境和作品的理解逐步深入,很好地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综合思辨,明作者“何思想也”

在文学阅读中,学生同样需要具备理性思维,拥有思辨能力。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也暗含着经久不衰的故事,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能够诵读,更在于领悟古人的智慧,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中抒发情感的句子,进一步分析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苏轼在面对“溪水西流”的异常现象时,并未止步于感性地感叹自然的神奇,而是理性地结合自己的遭遇,体会人生的处世智慧。

总之,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视域下开展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立足教材编排的整体性特征,构建具有逻辑关联的阶梯式学习任务。这种以任务驱动为路径、以情境创设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支撑的教学实践,不仅呼应了新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要求,更通过立体化的学习活动设计,帮助学生突破了古诗词理解中的障碍。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