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理论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路径

作者: 黄吉帆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沉浸理论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集中注意力,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入沉浸理论,打造初中古诗词沉浸式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一、分层诵读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式。声音的韵律、节奏与情感表达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平缓的语调凸显悠然的心境,急促的重音传递激愤的情绪。教师在设计分层诵读学习任务的时候,需遵循“感知韵律、代入角色、创意表达”的进阶逻辑。在初级诵读阶段,学生通过标注停连与轻重音,掌握诵读规范;在中级诵读阶段,学生借助角色转换与情境补白,深化情感体验;在诵读的高级阶段,学生通过跨文体改编与多声部合诵实现个性化表达。教师需依据古诗词的情感复杂程度,为学生搭建循序渐进的诵读阶梯。

以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分层诵读任务。初级诵读:感知韵律。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诵读,重点处理“卷我屋上三重茅”的重音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延长音调,指导学生用“/”划分诗句的节奏,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然后分组诵读课文,评选最佳朗读者。中级诵读:代入角色。教师结合安史之乱的资料,设计“杜甫与邻人对话”的情境,学生扮演杜甫,以诗句回应邻人的质疑,如“自家茅屋尚不保,何谈庇佑天下人”。高级诵读:创意表达。教师将全诗分为“风破茅屋”“长夜难眠”“忧国祈愿”等三个部分,指导学生将诗歌改编为三幕短剧,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诗歌的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实现了与诗人精神的同频共振。

二、情境重构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难以唤醒学生对陌生语境的感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依据古诗词的核心意象,整合图像、音效、实物,营造具体的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古诗词学习实践活动。

例如,在《使至塞上》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四步教学法,巧妙构建边塞风光的壮丽情境。第一步:视觉画卷铺展。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心挑选的边疆风光视频:广袤无垠的沙漠,绵延起伏的群山,残阳如血。一队人马在浩瀚的沙海中艰难行进,驼铃声声,风沙呼啸……学生凝视着画面,尝试用“苍茫”“孤寂”等词汇勾勒出心中的边塞图景,初步感受诗人王维笔下的辽阔与寂寥景象。第二步:听觉情境沉浸。随着画面的转换,背景音乐渐渐响起,传来悠远而深沉的笛声,与远处隐约可闻的马嘶风鸣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空旷而神秘的氛围。教师身着古人的服饰,手捧古籍,步入教室,以一种沉稳而略带忧郁的语调诵读《使至塞上》。学生闭目聆听,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那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以第一人称续写自己的内心独白。第三步:实物触感联想。教师给学生分发沙盘模型与迷你骆驼模型,让学生亲手布置一个微型的边塞场景,模拟诗人旅行途中的所见所感。学生小心翼翼地摆放骆驼,堆砌沙丘,通过指尖的触感,体会那份跋涉的艰辛与对未知的渴望。接着,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如何通过沙盘中的布局与细节,传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示边塞环境的美。第四步:古今思维碰撞。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王维生活在现代,面对即将到来的边塞之旅,他会如何记录这一旅程呢?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文案或短视频脚本,如“黄沙漫卷天际远,驼铃声声入梦来,此行非为功名路,只愿山河入我怀”。随后,学生将原创作品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古代诗人与现代人在表达旅行感受上的差异,深入探讨古代文人对边疆的向往与忧虑,以及这种情感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理。

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使至塞上》的诗意与情感,还在具身体验中跨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壮志与情怀。

三、群文联读

群文联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视野。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古诗词组成群文,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古诗词的共通之处及其各自的独特韵味。教师可以围绕“羁旅思乡”“咏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主题,整合相关的文本,引导学生开展“意象溯源、情感对比、价值思辨”等学习探究活动。

以九年级下册“贬谪诗”专题教学为例,教师整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设计三个阶段的学习探究活动。阶段一:意象归类。学生提取三篇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如“沉舟”“婵娟”“秦岭”)与情感关键词(如“长精神”“人有悲欢”“好收吾骨”),分类写在思维导图中,讨论“贬谪诗为何常借自然景物抒情”。阶段二:情感对比。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唐代朋党之争、宋代乌台诗案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三位作者的性格特点。阶段三:精神传承。教师可以提出思辨性的问题“贬谪文学中的乐观是无奈妥协还是精神超越”,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开展辩论活动,如反方引用“云横秦岭家何在”论证困境中的迷茫,正方则以“病树前头万木春”强调逆境中的希望。

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联读群文,辩证思考贬谪文学的精神内核,在古今对话中理解诗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情怀。

综上所述,沉浸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通过“分层诵读”“情境重构”“群文联读”三大路径构建了立体化的学习场域。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文本解构的桎梏,将语言习得与文化浸润相融合,使学生在声韵节奏中触摸诗情,在多维情境中建构诗境,在互文对话中体悟诗魂。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