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素养提升的古诗词教学新探
作者: 孙璐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民族智慧与审美基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古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化溯源、审美浸润、实践迁移等层面,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径,要通过系统设计,使学生既能感知诗词的文学之美,又能领悟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一、以文化溯源为基,建构诗词认知坐标
古诗词的生成根植于特定历史语境与文化土壤,其意象选择、情感表达与价值取向均与时代特征紧密关联。在教学中,教师需突破孤立解字的局限,通过重构诗词的时空坐标,帮助学生建立多维认知框架。教师可以从政治背景、社会风俗、文人群体等角度切入,梳理诗词与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
例如,在《示儿》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北宋鼎盛时期与南宋偏安阶段的疆域对比图。随着地图上汴梁、临安两座都城的区位标记逐一亮起,教师提问:“为什么陆游临终前仍不忘‘北定中原’?‘九州同’在他心中意味着什么?”学生凝视地图中北方大片领土的色块变化,结合金国南侵路线的动画演示,逐步理解“但悲不见”不仅是诗人的个人遗憾,更承载着破碎山河的集体创伤。一名学生指着幽云十六州的区域追问:“这些地方后来收复了吗?”教师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调出《宋史·地理志》的节选片段,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自主探寻答案。然后,教师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展示出来。学生分组观察两幅长卷的细节差异。有的学生敏锐地指出:“《万壑松风图》里的山石像被刀劈过,和《清明上河图》的圆润笔触完全不同。”教师顺势进行指导:“这种审美风格的变化,是否折射出两宋文人不同的精神世界?”经过研讨,学生逐渐达成共识——北宋的繁华图景暗含作者对盛世景象的自信,而南宋的萧瑟笔墨则透露出作者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忧虑。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若你身处南宋,会支持以武力收复失地的主战派,还是主张保全现状的主和派”,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分为“主战”与“主和”两大阵营展开观点交锋。“主战”的学生强调收复失地的重要性;“主和”的学生认为保全实力才能延续文化命脉。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辛弃疾《破阵子》的创作背景,提醒学生注意不同流派的情感表达差异:“豪放词如战鼓催征,婉约词似夜雨霖铃,但都凝聚着对家国的深情。”
二、以审美浸润为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程式化的朗读训练,为学生设计阶梯式的审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经历“声韵感知、意象解码、情感迁移”的学习过程,感悟古诗词语言的韵律之美,借助意象想象画面的意境之美,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播放江南丝竹乐《姑苏行》,让学生在闭目聆听中捕捉“茅檐低小”的田园韵律。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词中有画”的学习实践活动:将“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等词句转化为水彩画面,讨论辛弃疾为何选择“莲蓬”而非“荷花”象征农家的生活情趣。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拼接意象卡片,发现“醉里吴音”中“醉”字的双关妙用——既指老翁微醺,又喻词人陶醉于淳朴的民风,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以实践迁移为桥,体现诗词学习价值
古诗词的文化生命力在于其精神内核的永恒性与表达形式的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需建立传统与现代的意义联结,引导学生解构诗词中的永恒命题,对比古今表达方式的异同,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实践活动。
例如,在《元日》的教学中,教师先将提前准备的桃木牌、门神年画、纸质春联等实物教具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梳理桃符从秦汉至宋代的演变历程。针对“古人为何选择桃木”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一组查阅《风俗通义》中“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的记载;另一组对比桃木与普通木材的纹理差异,结合民间传说绘制思维导图。在小组汇报环节,学生提出了多元化的观点:“桃木的深褐色纹理像驱邪的符咒”“古人可能观察到桃树不易生虫,认为它有神秘的力量”。教师补充《荆楚岁时记》中“桃者,五行之精,能制百鬼”的记载,揭示古人对平安的心理需求。为建立古今年俗的关联,教师可以设计分层学习任务。第一组以“春节关键词”为主题,收集家庭相册、社区宣传栏中的节日元素,手工制作剪贴画展板,发现“灯笼”“团圆饭”等符号跨越千年依然活跃;第二组拜访社区的老人,用录音笔记录“祭灶除尘”“守岁禁忌”等传统习俗,整理成“口述年俗档案”。教师展示学生拍摄的“电子红包”与“手写春联”对比图,提出问题:“当‘爆竹声’变成手机提示音,‘换旧符’变成群发祝福信息,哪些传统习俗需要坚守?哪些传统习俗可以创新?”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展开辩论:一方以“环保与安全”主张变革,另一方以“仪式感消逝”呼吁保护传统。教师适时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守内核”与“变形式”的辩证关系。最后,教师发布任务:“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新桃符’,既要保留驱邪纳福的寓意,又要符合现代审美理念。”各小组选择不同的载体:有的用彩纸裁剪生肖立体春联,将“千门万户曈曈日”转化为镂空的光影效果;有的录制方言版《元日》民谣,配以锅碗瓢盆的打击乐节奏。
综上所述,指向文化素养提升的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以教育智慧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让学生在触摸历史温度时建立文化认同,在重构审美意象中培育创造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