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李连银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文名著阅读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名著阅读教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名著导读、研读入手,探究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学路径,进一步探讨如何让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更高效,以此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丰富导读过程
(一)创设导读情境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创设导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分析、研究阅读内容,深入解读文本,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词汇和语法知识,可以读写简单的文章和句子,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动分析、探究阅读内容,愿意融入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活动。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情,创设具体的阅读情境:“以前,有一个外国人,冲破了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拍了30卷胶片,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这个人是谁呢?”接下来,教师给学生介绍《红星照耀中国》这本名著,让学生了解这本名著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的路线图,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容。
(二)优化导读背景
教师分析、整理关于名著阅读的主要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资料,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分析名著的艺术特色,预测名著内容,为后续的名著阅读教学的落实打下基础。
1928年,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1936年,埃德加·斯诺实地考察我国陕北革命根据地,通过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搜集、整理了很多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本名著的相关资料,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影响:作者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解答了“红军为什么可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问题。《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向全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使全世界的人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实生活。我国成千上万的青年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名著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设置阅读清单
教师围绕名著的章节,布置导读任务,设置阅读清单,促进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红星照耀中国》的导读任务:第一,阅读目录,分析名著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二,总结名著的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设置阅读清单。针对第1—3篇的内容,教师设置的任务是:1.了解作者写《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2.梳理作者的行走路线,说一说作者要到哪些地方、交通方式是什么、遇到了哪些人;3.结合此部分内容,总结作者遇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用“在红区,我遇到了……让我……”的句式进行回答。针对第4—5篇的内容,教师设置的任务是:1.了解毛泽东崇拜的人,分析毛泽东对崇拜对象发生变化的原因;2.梳理此部分内容,分析毛泽东的精神品质;3.梳理长征路线,研究红军的信仰;4.分析文章前后照应的布局特点。针对第6—7篇的内容,教师设置的任务是:1.分析红色革命产生的原因;2.探究红色革命前后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3.总结刘志丹和两位西方传说中的英雄的相似之处,说明刘志丹的高明之处。针对第8—9篇的内容,教师设置的任务是:1.梳理彭德怀、徐海东两位红军将领的生平经历;2.总结过渡的方法以及过渡方法的作用。针对第10—12篇的内容,教师设置的任务是:1.梳理西安事变的过程;2.从张学良的角度,评价西安事变。教师撰写上述任务清单,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完成阅读计划。
二、布置研读任务
教师细化阅读内容,布置研读任务,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名著内容,强化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针对《红星照耀中国》第1篇的第1节“一些未曾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研读任务:1.记录、分析其中的成语;2.记录、赏析其中的优美语句;3.记录阅读感悟。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逐步完成研读任务。对于“记录、分析其中的成语”这个任务,学生找出其中的成语,比如,铜墙铁壁,进而分析它的意义: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对于“记录、赏析其中的优美语句”这个任务,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比如,“事实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能没有……让人困惑的了”一句,体现了红色中国让世界感到好奇,作者在书的开头就把世界对中国的质疑提出来,引出下文。对于“记录阅读感悟”这个任务,学生结合第一节的内容,写下了阅读的感受,比如,通过阅读第一节的内容,我了解到作者带着一连串的疑虑,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只为探寻真相和真理。教师布置研读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这本名著,加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名著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板块。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落实名著导读和研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名著内容,理解、掌握名著内容,提升名著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文亭街道办事处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