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言训练核心,感悟独特文化之美

作者: 牙韩冲 王健富

语文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个体语言经验”的教学要求。为此,教师要紧扣语言训练核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在品词析句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意识。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品词析句领略语言艺术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在对故都北平秋景的描写中,抓住的只是像牵牛花、槐蕊、秋枣、秋雨等平常的事物,突出“清”“静”“悲凉”等“秋味”,传达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是郁达夫以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呈现出来的。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领略文本的语言表达艺术。郁达夫在文章中喜欢以短句和句中多停顿的方法,形成故都慢生活中的舒缓节奏感,营造平和的文化美感。比如,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了秋槐落蕊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个句子,领悟郁达夫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

首先,这个句中有多个逗号表示的停顿。作者在句子中的两个“没有”之前加上了“也”,学生读这两个“也没有”时,必然会读出拖音的效果,形成朗读上的舒缓节奏。学生用这样的节奏表达句子中“声音”与“气味”,才能领略其中蕴含的意思。

其次,这是一个在表达上很独特的句式。为了突出北平秋景中的“静”,郁达夫在描写槐树的落蕊时,先以“像花而又不是花”和“铺得满地”进行铺垫;接着描写了奇怪的事情,即作者以为会出现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会发生的事情也没有发生,这就是两个“也没有”表达的情形;最后表达了作者的“触觉”,那就是在“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多重修饰下,带来的是内心更深刻的“静”。

二、以比较分析促进思维发展

在郁达夫笔下,故都北平的秋景能够美透人心。在《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度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首先,在不同地域秋天特点的比较中,郁达夫突出的是故都十足的秋味,体现了文化人对秋的独特感悟。在课文的第2自然段中,郁达夫直接写出了江南秋天的整体特点,与后续描写北平的具体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学习时,学生需要抓住景物的外在状态与作者的内在感受进行理解。针对景物的外在状态,作者从草木、空气、天空等角度强调秋天来得慢;针对作者内在的感受,作者用花与酒打比方,突出江南的秋天在意境与姿态上达不到十足的“秋味”,然后通过对北平的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秋感等的描写,凸显让人沉醉的“秋味”。

其次,在古人与今人的对比中,郁达夫不经意间表达了故都北平的秋意美感。在课文中,郁达夫先列举了故都北平景点中以秋天著名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接着在描写秋槐时引出了“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表述,之后又推出北平的谚语“一层秋雨一层凉”,给人一种韵味十足的感觉。

三、以深层对话体悟情感寄托

《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抒情散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仔细寻找作者在字里行间寄托的对故都之秋的迷恋之情。

首先,从标题中体悟情感。标题在文章中往往具有文眼的功用,郁达夫以“故都的秋”为题,从行文内容来看,写的就是以北平为代表的北国的秋景、秋意、秋感,却用“故都”来修饰“秋”。其实,故都就是指北平,北平就是故都。对此,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北平的秋’呢”,以此驱动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通过细读文本,学生感受到郁达夫以“故都的秋”为题,一方面是因为故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因为“故都”带有沧桑感和悲凉感,可以寄托个人情感。

其次,从景物中品读情感。传统的秋天景物描写,容易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所写的北平的秋景,有花、树、果实、秋雨、秋蝉等,看上去很平常,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比如,郁达夫写牵牛花,“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仿佛是情景剧中一个重要角色出场一般,镜头一点点移动、拉近,使原本平常无奇的牵牛花,以很独特的感觉来到了读者眼前,让人从中品味秋意。

四、以赏读语言唤醒审美意识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表达北平秋景的独特美感,值得学生在阅读中细细品味。

比如,在谈到秋蝉时,作者把秋蝉比成了像蟋蟀、耗子一样的“家虫”。蟋蟀从户外叫到了户内,标志时令由夏入秋。每当听到秋天里的蟋蟀叫,人们自然就想起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在秋天,秋蝉一直在野外叫,只是声音传入了户内,仿佛也成了一种“家虫”。郁达夫将秋蝉比作“家虫”,将秋蝉与北平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语言运用的多层次训练,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蕴含的独特文化美。

作者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