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诵读中体验虚实之美
作者: 吕荣飞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具有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特点,其典范性、艺术性都是值得学生深入体会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编者意图,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体验其虚实之美。
一、在诵读中理解诗意
《春江花月夜》的题目与内容之间关联密切。诗的题目中的五个单音节词春、江、花、月和夜是串起来的,体现的是人生中很动人的良辰美景;诗人以“春江”开头,逐一写出了题目中其他词语的具体内容。基于诗题与诗句内容密切关联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组合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首先是诵读诗题。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实际上是由五个意象串起来的,但又不是五种意象简单的依次串连,而是有着独特的结构样态。五个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层次,位于首尾的春和夜属于时间层次,位于中间的江、花和月属于空间层次。在这样的点拨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具体的阅读方式来诵读诗题,只要能够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即可。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五个词应一字一顿地诵读,体验诗人对每种景色美的聚焦,读出虚实相间的意境;有的学生认为需要重读中心词,体验诗人最在意的情感寄托,如“月”是全诗表达的主体,以重音诵读,前面三个词就联系得紧一些,又如以“夜”为中心词,春江以时空组合为场景,花与月暗示独特的氛围,重读“夜”能够体验那种无尽的思念之情。
其次是诵读诗句。张若虚在诗中运用递进的方式呈现意象,使诗歌画面与诗人情感如江上水波一般具有流动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分读、连读组合的方式进行诵读,比如“月照花林”,学生分读“月照”“花林”,可以体现月光的明媚朗照,花林的明暗相间,天上地下的景色各有各的美;学生连读“月照花林”,则能感受到明朗的月光将天上地下连成一体,花林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妩媚动人。
二、在诵读中体会情境
学生诵读诗歌,需要想象的伴随,通过想象才能悄然抵达诗人创造的情境之中。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借助五个意象,营造了一系列情境,既有情境想象又有心境想象。在诵读中,学生需要抓住诗句中关键的文字细节,由实入虚,与诗歌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诗歌的情境。
首先是体验诗歌的想象情境。《春江花月夜》的题目中出现的词语,既是诗中重要的意象,又是诗中出现的表达实景的词语。在这些词语之外,还出现了一个很独特的词语,既具有意象的特点,又属于表达实景的词语,那就是在开篇两句中连续出现的“海”,在诗的后半部分“斜月沉沉藏海雾”再度出现,而且“海”在诗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想象的情境,感受作者借助“海”的想象,表达的由实到虚的美:在诗的开篇出现的“海”景,实际上是“春江潮水”使江面显得十分宽阔,造成了江天一色的情形;当月亮由水面升起时,那种寥廓的境界就如同大海一样,换言之,这是诗人在错觉中,以比喻写月出江面时的意境美;在诗的后半部分出现的海,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原诗人的想象,前文中有“江潭落月复西斜”,后文中有“落月摇情满江树”,中间部分出现的“海”景,我们可以将其看作夜深了,江上的雾渐渐地浓起来,给人一种雾海一般的感觉。
其次是体验诗人的心境。在《春江花月夜》中,有许多表达细节的文字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无限情思,值得学生品味与揣摩。比如“昨夜闲潭梦落花”中的“梦”字,学生只把它作为一般名词来读,理解的只是浅表层的字面意思。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这是谁的梦,了解梦的对象是谁,体验诗歌独特的美。
三、在诵读中把握意蕴
从韵脚上看,《春江花月夜》可以分为九组,每组诗中都有一个表达上的时间和空间,多组诗中出现了问句,指向何时、何地、何人,且多出现在三四句的位置。对这样的独特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跳读的策略,读出诗句应有的美感与韵味。
首先是选择具象化的诗句进行诵读。在问句之外,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运用的多是具象化的表达。也就是说,在每组诗中,开始的诗句涉及春、江、花、月和夜等意象的表达,都属于具象化的描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序号画出全诗中描写同一种意象的具象化诗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意象进行诵读;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同伴读一读,议一议具象化描写的诗句带来的整体意象形成的真实美感,加深对相关意象的感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对全诗中的春、江、花、月、夜等真实意象的理解。
其次是选择泛化的诗句进行诵读。泛化的诗句在全诗中主要是问句。在跳读体验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读这样的问句能获得怎样的感受。比如“江月何年初照人”,同组诗中的具象化对象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江天一色”和“孤月轮”,“江”与“月”这两个意象融合为一体,形成光明美好的新意象;而问句正是对此时此地的照“我”的月亮的追问,月亮最先照的是江边的什么人,在怀古之思中悄然把时间的跨度延长,形成虚化的感觉,也使诗歌的意境得到拓展。学生跳读这些问句,能够集中体验诗歌中泛化表达带来的虚空之美。
总之,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深入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锻炼诗歌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