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小说研读例谈
作者: 张志强多元解读是一种在读者中心论影响下发展完善起来的解读理念,主张多视角、多元化解读文本,强调读者对作品意义的重新建构,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传统解读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充分展现小说的价值,也限制了学生思维拓展与能力提升。多元解读能够打破这一局限,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剖析小说,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解读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下解读人物形象,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内涵。
比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底层劳动妇女。初到鲁镇时,她“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展现出勤劳朴实的一面。从社会环境层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压迫让她失去了丈夫和孩子,也失去了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她被迫改嫁,又被视为“不祥之人”,这种种遭遇让她变得麻木、恐惧。比如,她向“我”询问灵魂的有无,体现出她内心的挣扎与对未知的恐惧,这正是她在残酷社会环境下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然而,祥林嫂是有反抗精神的,并非完全逆来顺受。她在被迫改嫁时“出格”地反抗,甚至撞得头破血流,这显示出她对命运的抗争。虽然她最终失败了,但是她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她努力攒钱捐门槛,希望以此摆脱封建礼教加诸的“罪名”,这也是她反抗命运的一种方式,体现出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尽管这种方式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来看,祥林嫂从初到鲁镇时的相对平静,到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再到被众人嫌弃后的绝望,心理变化十分复杂。她的眼神从“顺着眼”到“间或一轮”,深刻反映出她内心的逐渐崩溃。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祥林嫂不是一个简单的悲剧人物,而是一个充满挣扎与反抗精神的、立体丰满的文学形象。
二、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进行解读
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多元的主题解读能使学生洞察小说反映的社会万象与人性本质,拓宽思维深度与广度。
比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描述了主人公大卫坎坷的成长历程,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大卫自幼丧父,受到继父的虐待。后来,他到工厂做童工,始终保持着善良、诚挚的品质,在困境中不断成长。
从成长与自我救赎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卫的经历就是一场不断自我成长与救赎的旅程。他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时,没有被打倒,而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努力摆脱困境。比如,他在工厂做工时,虽然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但是他依然坚持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自我成长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对命运的抗争。
从社会阶层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性格特点。上层社会的人如谋得斯通姐弟,自私,冷酷,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底层人民如佩格蒂一家,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们善良、淳朴,充满爱心。这种阶层之间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固化的现象。
三、从叙事结构的角度进行解读
叙事结构是小说的骨架,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与节奏,从不同角度剖析叙事结构能让学生领略作者的创作匠心。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百合花》的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这一情节冲突。在故事的开篇,小通讯员带着“我”前往包扎所,途中他的羞涩、质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借被子的过程并不顺利,新媳妇起初不愿出借自己唯一的嫁妆——那条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这一情节制造了矛盾冲突,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课文。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通讯员在战斗中牺牲,新媳妇悲痛万分,不仅献出了新婚被子,还为小通讯员缝补衣服上的破洞,这一情节的反转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整个故事情节有起有伏,充满张力。
从叙事结构的视角来看,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故事更具真实感。比如,“我”对小通讯员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敬佩,以及对新媳妇从误解到理解的过程,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两个人物。
通过对《百合花》叙事结构的多元解读,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如何运用巧妙的情节设置和独特的叙事视角来构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从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解读
文化背景是小说生长的土壤。学生深入探究小说的文化背景,能挖掘小说背后的深层意蕴,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边城(节选)》,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等习俗,展现了湘西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土壤。比如,翠翠的天真活泼、淳朴善良与湘西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她在端午节的热闹氛围中成长,对爱情的向往也源于湘西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的习俗。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湘西,人们的情感表达真挚而热烈,翠翠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养成了纯真无邪的性格。
从传统儒家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礼”观念。爷爷对翠翠的关爱无微不至,不仅在生活上照顾翠翠,更在情感上引导她,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邻里之间的互助也随处可见,当爷爷去世后,邻居纷纷伸出援手,帮助翠翠料理后事,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正是儒家“义”的体现。
通过对《边城》文化背景的多元解读,学生能体会到小说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感受湘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总之,在高中小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视角解读小说,领略小说丰富的内涵,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