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作者: 金晶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考工具,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它通过中心主题向外发散,形成分支,每个分支又可以继续细化,形成子主题。这种结构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捕捉和整理复杂的思维过程。笔者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探析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一、抽丝剥茧: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故事线索

文章中的故事线索作为文本结构的骨架,展示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揭示了故事情节的内在驱动力。阅读时,学生只有在纷繁的情节中,抓住关键的转折点,追踪故事发展的“命脉”,才能从时间、空间、因果等不同维度掌握作品起承转合的精妙之处。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依次标注故事的起始点、转折点和高潮,梳理文本的叙事逻辑,结合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情感转折等角度理清事件发展的多重线索。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节选)》为例,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的“起点”部分,标出故事的时间、地点、气氛等方面的描写,比如,“午饭后,天气阴沉,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烦躁”,提醒学生注意此处的情境设置为后续事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布置思考题“为何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物的情感波动更为剧烈?为何作者要强调这一气氛呢”,让学生将思考结果填至思维导图的相应位置;接下来,教师强调节选的故事的“双线”结构,在思维导图的“经过”节点将“明线”(即当前的故事情节)与“暗线”(即三十年前发生的事件)分别标示出来,并且通过箭头连接两者,让学生思考为何鲁侍萍提到“三十多年前”时,周朴园的反应那么明显,且与其他角色的反应存在差异,让学生感知“时间”的重要性,意识到事件的背后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在思维导图的“高潮”节点,教师指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峙”的场景是故事发展的转折点,帮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情节结构中理解故事的内在逻辑。

二、剖析入微:运用思维导图解析人物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需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矛盾的行为表现、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在现代文学中,人物往往不是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而是拥有复杂心理的多面体,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情冲动的时刻。教师需要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解析人物形象,将人物的性格、行为、心理等要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剖析,使学生从内而外地理解人物。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为例,教师可以围绕“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设计思维导图,划分为几个主要分支:一是她的坚韧与无奈,二是她的顺从与反抗,三是她的情感与理智。学生可以结合原文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比如,学生需要在思维导图的“坚韧与无奈”这一分支下,填补祥林嫂在丧夫丧子后的苦难承受力,她如何忍受屡次的不公而没有直接反抗,学生需要引用她在生活中忍辱负重的具体描写,比如“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等,体会祥林嫂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理解她在极度贫困和压迫下的隐忍与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又如,在思维导图的“情感与理智”这一分支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文中体现祥林嫂心理描写的细枝末节,以“对丈夫的爱、对儿子的依恋、对社会不公的反抗”的结构化形式呈现在思维导图中,将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部心理结合起来,全面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字斟句酌:运用思维导图归纳语言特征

语文作为关于语言的学科,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与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修辞手法多样,体现出作者对语言的高度驾驭能力。为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的“意蕴美”,教师应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文章的语言特征,将文本中的重要句式、关键词汇、独特修辞逐一梳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细致入微地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体悟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将“语言特征”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围绕它列出多个分支。在“意境营造”分支下,教师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进行分析,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营造一种细腻的意境,并用箭头连接“触觉”与“静谧”,分析文章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与此同时,教师将“修辞手法”作为思维导图的重要分支,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关于秋蝉的描写——“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中的“家虫”包含了“秋蝉”与“家禽”两重含义,探讨其对于塑造北平秋天独特氛围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持续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标注、归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启发其深入思考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

四、纲举目张:运用思维导图提炼主题要义

主题要义是指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核心思想和表达的主要观点,需要学生跳出文本局限,深入作品的背后,从作者构建的情节、人物、语言、象征等方面,探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思维导图精准抓取作品的主题要义,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文本获得新的启示。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为例,教师在思维导图的中心设置“主题要义”,并从中延伸出多个相关的分支,引导学生识别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教师通过展示“宿命”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地坛在四百多年的风雨中逐渐破败,这是否象征了‘我’的命运?”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将“地坛的沧桑与‘我’的双腿残疾”这一象征性联系标注在思维导图中,强调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对人生无常、命运残酷的隐喻。教师在思维导图中延展出关于“地坛的象征性意义”这一分支,要求学生关注地坛的“荒芜冷落”,让学生深入思考地坛如何成为“我”心灵的庇护所,将学生的思考结果加入思维导图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与“地坛的宁静与包容”进行对比,分析“我”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并在思维导图中连接母亲的形象与地坛的象征,帮助学生认识到母亲对“我”的影响与激励在某种程度上是地坛精神的延续与升华。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灵活运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将碎片化的文本信息整合成清晰、系统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这种持续性的互动和反馈中,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研专项课题“‘立学’课堂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思维导图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2021018]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