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初中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
作者: 上官丽莉教学模式是一种特定的操作程序,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逻辑步骤和时间序列。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保持步调一致。新课标提出主题式阅读的教学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笔者聚焦初中语文,谈谈构建初中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路径。
一、深入了解教材,确定主题
主题式阅读的关键词是“主题”。教师确定主题有助于整合碎片化知识,将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改善无序的教学现象。
(一)结合新的教学要求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新价值导向。教师不能按照以往的要求提出阅读主题,而是要考虑新的教学要求。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同样是《消息二则》,改版之前的教学要求是熟悉新闻的体裁,了解新闻中的历史事件,从中感悟人民解放军的精神品质。改版之后的教学要求是学会阅读新闻的不同体裁,学生不仅要阅读新闻,还要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这些变化说明统编教材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确定主题时也要将学生纳入考虑范围,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解读教材。
(二)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易于理解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解读教材,确定主题。
同样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是典型的新闻单元,初中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新闻,对新闻并不陌生。然而,本单元安排学习的课文涉及新闻的不同体裁,这是学生的认知盲区。教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新闻体裁。随后,教师调查研究学生接触新闻的途径,发现学生通过各种小程序获取新闻资讯。很多资讯没有经过筛选、识别便进入网络空间,让人很难分辨真假。初中生的思辨能力不足,批判性思维薄弱,无法判断新闻的真假。教师据此确定单元主题:睁大双眼辨新闻。在主题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新闻的体裁,辨别新闻的真假。
教师结合新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情了解教材、分析教材,由此找到确定主题的抓手。
二、整理课程内容,深化主题
王荣生教授提到,语文教学可以将“定篇、用件、例文”作为着力点,根据选文的价值导向设计目标。在目标统领下,教师整理文本内容并适当拓展,丰富教学资源,以此延伸目标的维度。教师在构建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时候可以借鉴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即确定主题后,整理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化主题。
(一)关注单篇和单元的关系
主题式阅读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除整理单篇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单元内容,把握好单篇与单元的关系。具体而言,我们站在系统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可以发现语文教材是一个宏观系统,单元是这个宏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单篇课文是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联想到单篇和单元课文的关系,教师不能单独解读课文内容,要将其置于单元视野下进行分析。
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可以将单篇课文置于单元中进行整理。该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说明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科学知识和科学问题。《大自然的语言》是从物候学角度呈现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以地理(地质)学为视角讨论科学原则;《大雁归来》从生态学角度入手,阐明尊重生命的道理;《时间的脚印》则从古生物学入手呈现自然的变迁。由此可见,单篇内容忽视知识间的关联,单元内容忽视个体的差异化特点,也就是说,前者重视不同点,后者重视相同点。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可以将《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主题确定为“探索自然奥秘,解读科学真理”,将《大自然的语言》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为教读课文整理到一起,将《大雁归来》和《时间的脚印》作为自读课文整理到一起,共同组成主题式阅读的课程体系,以群文阅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主题,深化主题。
(二)关注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理课程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单篇课文与单元的关系,还要关注课内和课外的关系,通过补充课外文本材料的方式,拓展课程内容,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逢入京使》,教师可以将《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天净沙·秋思》 纳入教学活动。这四首诗词都是抒写作者思乡之情的代表作,学生细读作品,可以发现《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是通过“笛子”这一乐器来触发诗人的思乡情怀的,并且都是在夜晚引发思乡之情的;《天净沙·秋思》是以秋景衬托思乡愁绪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以“故园”指代“故乡”;《春夜洛城闻笛》及《天净沙·秋思》抒写的是普通游子思乡之情的,另外两首诗则不同。在分析这几首诗词的不同点的时候,学生首先说出了作者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然后说出了《天净沙·秋思》《夜上受降城闻笛》及《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都把乡愁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
教师将课内外阅读内容整理到一起,引导学生以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对比阅读,深化了主题。
三、注重教学过程,延伸主题
窦桂梅提出:“主题式阅读超越了教材和课堂,由主题牵一发,动知识和能力的全身。”由此可见,主题式阅读需要打通课堂内外,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能力。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立足教学主阵地,帮助他们延伸主题,触及最近发展区。
(一)课前预习,感知主题
课前预习是主题式阅读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观看微课,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提前了解主题背景,感知主题。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庄子〉二则》为例,教师可以设计阅读主题“感悟庄子的哲学思想”。教师在课前录制微课视频,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信息: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中的散文独具风格,已突破语录形式,发展成专题论文,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二)课中探究,深化主题理解
在学生了解主题背景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主题,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围绕“感悟庄子的哲学思想”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1.题目是“北冥有鱼”,为什么后来转为写鸟了?2.庄子的作品经常借寓言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那么文章借鲲的寓言想说明什么呢?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大鹏的形象是什么?4.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
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主题的内涵,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强化主题体验
为强化学生的主题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后拓展环节布置实践型学习任务:请大家认真阅读《庄子钓于濮水》,说一说故事的内涵和寓意。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的探究任务,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由课外延伸到课内,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锻炼了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主题式阅读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学生在主题引领下建构知识体系,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语文教师。